旗城作桥京剧到青州
潍坊晚报 2023-09-25 17:25:00
青州旗城模型
青州旗城原东门
随着十万旗兵的入驻,一座地位、人口密度均大于青州知府所在地南阳城的八旗驻防城,成为青州与京城最紧密的连接。更何况每逢庆贺、节日,京城就会派戏班到旗城慰问演出,青州几乎与京城同步见证了京剧的诞生、享受到京剧的韵味。
十万旗兵驻守青州旗城
军政长官地位高于当地
京剧与青州的渊源非常深,京剧的前身是徽剧,资料显示,早在京剧形成的过程中,昆曲、徽戏等就曾来青州演出。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州几乎同步见证和享受了京剧的诞生。
这样说,当然是有依据的。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其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禹别九州”“海岱唯青州”。《周礼·职方》载“正东曰青州”。《吕氏春秋·有始览》载“东方为青州,齐也”。最迟从西晋末年到明初,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内,青州作为行政中心,辖山东大半地区。明中叶济南崛起,青州的地位日渐式微,江河日下。
但在清代,却有一座特殊的“桥梁”,沟通着青州与遥远的京城,使得青州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得风气之先。这便是青州八旗驻防城,简称旗城,或青州人俗称的“北城”。
清朝建都北京,本着“居重驭轻”的用兵原则,将20万八旗中精锐的半数驻于京城,是为禁旅。同时在全国各大省会、水陆要冲、边疆海防,派遣八旗兵长期驻守,是为驻防。驻防军所监视、控制的主要对象,则是汉族人为主的绿营——以10万八旗兵控制60多万绿营兵,再以绿营兵控制全国。
雍正八年(1730)之前,山东德州已经有八旗兵驻防。为了加强对登莱海防的策应,防范内乱和外敌入侵时便于驰援,雍正皇帝亲自提出,在青州设立类似如今野战部队的八旗驻防兵。经反复勘查,历经三年,耗费巨资,在青州南阳城北2.5公里处,建成了八旗驻防城,简称旗城。城呈方形,南北稍长。城墙巍峨,护城河宽阔,四座城门高耸。城内建筑系满族风格,设官衙58座,宫殿、庙宇、演武厅、官学堂一应俱全,以及按八旗布局的兵民住房4000余间。进驻八旗兵及家眷15000余人。
城虽不及南阳城大,但地位却远在南阳城之上。南阳城作为青州知府所在地,最大的官是四品,而旗城派来的首位军政长官鄂弥达是将军,从一品。乾隆二十六年(1761),青州驻防城裁汰了将军,副都统成为最高军政长官,就其级别(从二品)看,仍属全国最重要的14处八旗驻防部队之一。
每逢节庆演出慰问
京剧引起城乡轰动
京剧起源的“四大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八十大寿,是1790年秋,此时距青州旗城建成已有60年。八旗兵进驻旗城后,京城即派戏班来慰问演出,那时京剧还未诞生,演的是昆曲、徽戏等,之后又多次派剧团来。所以说,青州几乎与京城同步见证了京剧的诞生、享受到京剧的韵味。
到京剧公认形成时的1860年,青州旗城建成已经近130年。建城之初,纪律严明,八旗官兵不准进戏楼听戏,更不能粉墨登场。百年光阴流逝,一个政权尚能懈怠,何况一座城?更兼自乾隆以后宫廷演戏频繁,影响涉及到整个社会。嘉庆中期,四大徽班相继晋京,不断传入内廷演出,剧坛盛极一时。同治、道光两朝帝后,都很喜欢听戏,慈禧太后被称为“古今第一大戏迷”,她曾亲自主持将乾隆时的连台本昆曲《杨家将》改为皮簧戏(即后来的京剧),让内廷太监戏班排演,光绪帝成年后也喜爱京剧,于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北京的戏班、科班、票房便如雨后春笋,不论出身皇族贵胄、名门显宦,或平民百姓,许多人酷爱京剧艺术,不惜丢官除籍,倾家荡产,或下海演戏,或当票友,他们潜心研究,勤奋学艺,出现了杨小楼、谭鑫培、陈德霖、金少山、奚啸伯、余叔岩、言菊朋等一代名伶。
京城如此,青州旗城又会如何?每逢庆贺、节日,京城都会派戏班来青州旗城“慰问演出”,引起城乡轰动。
南北城商业文化融合
京剧从旗城扩散开来
京剧从北京到青州,当然不会止于青州旗城内,而是很快扩散开来。
旗城小,人口密度却超过青州南阳城。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大队人马包括300多名官员,2000多士兵,3000多匹战马(1700名骑兵每人配两匹战马),还有10000余人是官员和士兵家眷、各种工匠、服务人员。这样庞大的队伍,每天要吃喝拉撒,兵器要修理;马需要饲料,战马还要钉掌;更琐碎而必不可少的,是各色日用品,大到水缸、箢子、簸箕,小到针头线脑……如此巨大的军事机构要运转,如此庞大的军民群体要生活,对于各种物资的需求是海量的,是须臾不可短缺的。
青州商人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作为东方的重镇名城,青州历朝历代都以商业发达著称。南阳城里的北门大街、县前街、南门大街、东门大街,城外的东关昭德街、北关大街都曾是一溜两行门挨门的商铺(有些是前店后厂,生产销售一条龙),所经营包罗万象,饭店、酒店、绸缎庄、笔庄、旅店、客栈、车马店、中药铺、糕点店、大染坊、酱菜园。各色汉族、回族的特色小吃,一家挨一家,家家香气四溢。其中有金城药铺、隆盛糕点、大三剪子、陈家香料行等百年老字号。
南城商品丰富,北城不缺银子,商人无孔不入。也许北城最早是不允许南城的商家入驻的,但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时间这条长河的侵蚀。南阳城东门、东关一带是回族人的聚集处,回族人以经商见长,据《青州回族志》记载,不少回族人在旗城设有店铺。
在南城北城的商业大汇合中,文化的融合顺理成章,相辅相成。京城派剧团来旗城慰问演出,旗城的官员邀请南阳城的官员前来观赏同乐。一同得享京剧之先的,除了官员,还有南阳城的买卖人、旗城附近五行八作的能人、在北城有朋友的人,甚至前来卖菜的农人,锣鼓一响自然聚拢来。
就是这些人,使京剧从北城走向南城,走向青州全境,并持续发扬光大。
本意为加强军事控制而设的青州八旗驻防城,却为京剧传入青州搭桥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