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致力京剧传播

潍坊晚报 2023-09-25 17:39:00

  

黄岭村戏台原址

  京剧在青州的传播,有赖于青州多民族共同的热爱与奔赴。南城的回族京剧票友和北城的京剧票友联合演出,慰问八路军战士;1948年,“业余平剧研究社”成立,排演《逼上梁山》到华东局驻地慰问演出。

  回族人民酷爱京剧

  出现大批票友琴师

  京剧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智慧。京剧在青州的传播,有赖于青州多民族共同的热爱与奔赴。其中,回族的贡献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州回族志》记载: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与京剧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著名的京剧马派艺术创始人马连良就是回族人。

  自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到嘉庆道光年间,京剧形成于清宫廷。青州旗城,自然是京剧传入青州最好的舞台。清末,旗城的官府常请潍县的“四喜班”来北城演出。演出时南北二城的京剧爱好者蜂拥而至,人山人海。青州南城回族人多数经商,当时在北城开店铺做买卖的颇多。所以每逢北城演戏,总有众多的回族戏迷观看。受京剧艺术的熏陶,青州的回族人爱好京剧,并相继出现了一大批京剧票友和琴师,其中较为优秀者有回族名票马仲三(老生)、丁鹏生(花脸)、马传路(花脸)、马厚玉(老旦)、赵玉聚(花脸)、马光溪(青衣)、丁元臣(老生)、王兰昌(琴师)、杨德重(琴师)、张洁臣(琴师)等。

  各族票友建戏院唱戏

  喜迎八路军进驻南城

  1945年8月,八路军进驻南城,南城的回族京剧票友和北城的京剧票友联合演出,慰问八路军战士。他们还在南城察院巷内租借场地,自筹木料,自制板凳,筑土台,搭席棚,建起了简易戏院,营业演出,创建了青州的“南戏院子”。当时的主要演员有满族的赵淑敏、赵艳琴,回族的马仲三、马传路、马厚玉、赵玉聚、赵忠亭等。主要剧目有京剧《群英会》《四郎探母》《法门寺》《打渔杀家》《甘露寺》等。“南戏院子”一时名声大振。回族名票马仲三还挑班在济南大同剧场挂头牌演出,唱红泉城。

  1948年,青州解放,汉、回、满各族京剧爱好者成立了“业余平剧研究社”。参加者近百人,其中回族京剧爱好者有马仲三、马传路、赵忠亭、赵玉聚、马厚玉等。他们白天上班,晚上排戏,一月间排出《打渔杀家》《问樵闹府》《李陵碑》《法门寺》等大戏。马仲三还将自己的全部服装、道具借给平剧社。节目向领导汇报演出后,于中秋节在城里戏院正式营业演出,场场爆满。随后又排演了《群英会》《四郎探母》,由马仲三、赵艳琴等主演,连演几十场,盛况不衰。

  当时,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驻弥河闵家庄,剧社排演《逼上梁山》,到华东局驻地慰问演出。请来了戏剧专家马少波,亲临剧社做艺术指导。平剧社的全体演职人员不分昼夜,苦战半月,赶排出大型京剧《逼上梁山》。十月下旬,剧社到闵家庄慰问,陈毅、饶漱石、张云逸等华东局领导和华野直属队观看了演出。

  1949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平剧社的全体演员和昌潍特区司令部文工团,在青州联合演出京剧《凤还巢》《孔雀东南飞》《龙凤呈祥》等,观众踊跃,盛况空前。

  乡村戏台对联相映成趣 黄岭村京剧团得镇第一

  城区演出京剧,一板一眼,严肃认真。乡村则更多了一份诙谐和自由。早年间,北石塔村戏台曾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乍一看,有生有旦有花脸;细一听,无腔无调无板眼。横批:庄户玩局。无独有偶,当年孙家庄的戏台上也挂过一副类似的对联:无板无眼无腔调;生旦净丑瞎胡闹。横批:庄户玩局。

  对联属自谦戏谑之辞,高柳镇黄岭村人对此津津乐道。闹归闹,说笑归说笑,真演起戏来,同样一丝不苟。孙家庄村京剧团红火时曾应邀到多地演出,其中就有黄岭村。黄岭村与临淄搭界,有1300人,是个大村。当年村京剧团的负责人是刘奉臣和徐桂林,都年愈古稀。

  黄岭村的戏曲传统也颇有历史可讲,只不过1962年之前是唱吕剧,再早则无从追溯。1962年,陈凤同为团长,组织了30多人的村子弟班京剧团,从广饶请了老师,培养了村里的文武场。文武场学员有黄学义、黄学文、刘金柱等6人。戏箱是从北石塔村租的,后来卖了老坟地里的柏树,置了戏装道具锣鼓琴弦。从北石塔村请了张振业、张明堂为老师,教了一冬的传统戏。

  当时黄岭大队有四个自然村组成,规模比现在的黄岭村大得多。

  京剧团演过的传统戏有《定军山》《打渔杀家》《铁弓缘》《龙凤呈祥》等。当时的主要演员有陈相汉、徐克胜、黄锦文、周志祥、刘凤选、陈璧辉、黄之云等。剧团曾红火一时。每逢村里唱戏,戏台前都是人山人海,有人跑了十二三公里路来看戏。

  大约从1964年起,剧团开始排现代京戏,有《箭杆河边》《节振国》《刘四姐》《芦荡火种》等,教戏的王老师是玉顺小科班的,王母宫人。1965年,剧团开始演出现代京剧。

  上世纪80年代,传统京剧复兴。村京剧团也随之兴盛,1983年冬把李柳亭请来教戏。那年刘奉臣任村支书,徐桂林当京剧团团长。当时村里要恢复大集,而农村起集有连唱几天大戏的传统,于是紧急排练。京剧团有50多人,有自己的文武场(还是1962年的老班底),由于唱功差,仍以武戏为主。京剧团演出了《盘丝洞》《广泰庄》《彩楼配》《辕门斩子》《白马坡》《哭灵牌》《大登殿》《武家坡》等,大受欢迎。这一年村里还筑了戏台,结束了每逢正月演出都要扎戏台的历史。演到1987年渐渐难以为继,1992到1994年又唱了两年,皆因合并乡镇,需要在孙家庄村会演。黄岭村京剧团演的是《盘丝洞》《广泰庄》,台柱子是唱花脸的徐桂林。会演中,黄岭村京剧团夺得全镇第一名。

  据《青州市志》记载,由戏剧爱好者组成的子弟班、票社、俱乐部、业余剧团,“文化大革命”前曾发展到200多个,主要是演出京剧。这个统计极可能是不完全的。京剧在青州传播广泛,普及度很高,为京剧在青州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期图片由陈沛、崔斌提供

  本期参考资料:《青州市志》《青州旗城》《青州回族志》等,刘金聚、丁枢忠等协助采访、提供帮助。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