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明月共潮生
潍坊日报 2023-10-13 14:23:29
滨海明月共潮生
◎朱建霞
高悬的月亮,照耀着整个海岸线。海面上波光粼粼,犹如有人倾洒下万斛珍珠。微风拂面,带来淡淡的咸腥。
这个夜晚,身处滨海海岸,我凝望远处的海平线,看着波光潋滟的海面,心情平和安宁。
我的思绪如脱缰的野马,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奔驰。
与白天不同,夜晚的海更加神秘柔美。远处的海面上,星星点点的渔船,灯光闪烁,缓缓驶向远方。
水汪汪的亮光,海浪和海浪、海浪和堤岸的碰撞声,因为明月的存在,显露出可触摸的美感。
这里,潍坊风筝嘉年华正举行得热热闹闹。只是,今夜,这海浪的响,在我脑海里撞了记忆的闸门,我想,莫非这份热烈,这份繁华,这份盛世的喧哗,都藏在了这澎湃的海浪中?否则,这海浪里哪有如此生动,如此热烈,如此动人的响?
在“明月共潮生”的动态的画面里,自然、壮丽,魅力无限,在这样一些不断涌出的形容词中,一种广袤无垠的感觉油然而生。
挂在天空的月亮,洒下柔和的光,比城市中见到的更圆更亮,也更辽远静寂。这明亮中,早渗透了“千里共婵娟”的诗意和美好,融合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柔软的情感。
海浪轻拍岸边,仔细聆听,海浪的潮起潮落似乎有无尽的旋律,它们温柔地拍击着礁石,发出微弱而清脆的声音,似乎与月亮一起奏响美妙的交响乐。这份静谧让我的思绪撞击了苏轼《石钟山记》里“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的那份亲情和美好。
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沙滩上有人放飞夜光风筝。
风筝在空中翻飞,如蜻蜓,似飞燕。一时飘在空中,又如片片彩云。风筝上星星点点的光,如星星般闪烁着,点亮了黑暗的夜空。
夜光风筝是潍坊人的浪漫和骄傲!潍坊人同样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喜欢尝试新事物。清代诗人裴星川的《竹枝词》中写道:“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
夜光风筝的流行是近十年的事情。也许是为了表达放风筝者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或者是追逐自由之梦,在到处闪烁着光芒的城市,夜光风筝也逐渐流行起来。各种颜色和形状各异的夜光风筝在清爽的夜风中,点亮了夜空,也点燃了潍坊人的心情和梦想。
在滨海的月空下,一个巨大的摩天轮犹如另一颗巨大的圆月,静静地屹立在海边。远远望去,这个缓缓转动的摩天轮闪烁着绚丽的光芒,给人们带来了奇妙的愉悦感,仿佛为了更好地彰显节日的美好,它将自己放置在仙境般的世界中。
滨海的轮廓逐渐显现在眼前。远处的岸边,森达美港、滨海城市建筑群、沙滩和坝堤随着月亮的升起而渐渐清晰。在湛蓝的海水映衬下,滨海呈现出一幅独特而美丽的画面。
站在海边的月光下,我沉浸在这美丽的瞬间中,体验着月夜海边的魅力。这一刻,我的心灵更加接近宇宙的奥秘,也更多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海边欣赏月亮,是一种极其浪漫和宁静的体验。海边的环境给了人们一个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宁静的心。
“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诗源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诗人巧妙地将月光和海潮联系在一起,以表达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和敬畏。诗人选择海洋作为描写背景是有深意的。
晴朗的夜晚,没有云层遮挡,明亮的月光洒在海面上,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安宁的感觉。月亮的倒影在海水中形成一条明亮的光带,增添了幻化的美感。
滨海,大自然水陆的交界,景色独特。随着海潮涌动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滨海明月共潮生,明亮的月光和汹涌的海潮,相互依存,共同生长,如同这些年飞速发展的潍坊。
赏月光,观大海,品尝海鲜,放飞夜光风筝,这些元素构成了潍坊这座海边城市独特的魅力。无论是在月光下漫步海滩,还是享受美味的海鲜,或者深入潍坊感受城市的脉搏,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旅。
滨海明月共潮生,是对自然、生命和美的赞美和思考,传递出潍坊人奋进深邃而动人的情感。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人们在充分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更加团结一心,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