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万印雄风 精品典藏 以望高山
潍坊晚报 2023-10-16 15:43:08
毛公鼎(仿制品)
陈介祺艺术节展览现场
在2017陈介祺金石文化周上,日本篆刻家协会理事长尾崎苍石(左二)向“万印楼”捐赠了自己收藏50余年的陈介祺原拓齐瓦当拓片,陈介祺研究会给尾崎苍石颁发了收藏荣誉证书。
富藏精鉴,宗仰海内。在金石收藏研究方面,陈介祺被郭沫若、商承祚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宗师。他的藏品涉及商周青铜器、秦汉铜器及权量诏版、古玺印、封泥、陶器陶文、镜鉴、刻石、砖瓦、古钱币、泉范、碑帖、翰墨善拓等。他收藏的不仅仅是承载历史与文化的古器物,更是人类文明史的片段、一个民族的魂魄与风骨。
但令人扼腕的是,自清末以降,陈介祺身后大量藏品和著作几近散佚,部分在20世纪初流失到海外。陈介祺故居仅存“万印楼”和“十钟山房”两座建筑。
所幸陈介祺收藏的古陶残片5000件中,有1731件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2011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泉、镞和各式范1000余件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毛公鼎被陈氏收藏半个多世纪后,经多位爱国人士用生命保护,现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
陈氏部分藏品除了由后人及藏家变卖或上交国家,现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各地馆藏外,还有许多流失到国外,可查考的藏品有:封泥548方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陈氏十钟”现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部分古印玺及青铜器等藏品流落到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奈良天理参考馆和大阪美术馆等;汉代君车画像原石现藏于法国巴黎博物馆;许多藏品流失到美国、英国、韩国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
作为金石大师故里的潍坊,坐拥万印名楼,广揽古韵遗风,唯有重开金石收藏山门,汇集天下名家精品,才能以当代金石篆刻艺术的巅峰之作,再造一座当代“万印楼”,重振金石雄风,致敬先贤和历史,泽被桑梓与后世。一方面,会聚天下金石篆刻精英,吸引海内外有识之士捐赠陈介祺流失的藏品,一方面,通过金石文化活动发动征集、捐赠当代篆刻精品。
陈介祺金石文化高山仰止,许多中华金石文物海外归来。日本篆刻家协会理事长尾崎苍石一次性向“万印楼”捐赠珍贵的秦汉古玺印100方,多次捐赠心爱的文物藏品及个人书法篆刻精品;著名旅华收藏家和田大卿一次性向“万印楼”捐赠文物藏品509件,他说,“我回国之前将这批心爱的文物捐赠给‘万印楼’,就是给它们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归宿”。
2016年9月2日,首届陈介祺艺术节展出金石艺术文献资料、实物、藏品以及名家篆刻作品2000余件,许多珍贵的藏品资料和作品首次公开亮相,其中陈介祺的《砖拓四条屏》《哀启》等上乘精品,引得观者频频称赞。
作为首届陈介祺艺术节重要活动之一的“问道万印楼——日本当代篆刻名家作品中国展”,日本篆刻名家无偿捐献60余件篆刻精品,进一步丰富了“万印楼”的珍品收藏。
一幅幅拓片,是经典的见证;一枚枚印章,是技艺的传承;一次次相聚,是文化的交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精品收藏工程,在陈介祺故里——“金石之都”潍坊吹响“集结号”。
十年来,潍坊市通过向海内外当代名家征集、设立“陈介祺奖”举办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开展“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收藏工程,以及发动国内外有识之士捐赠等途径,并严格经国家级评审,收藏“万印楼”的当代精品印章已达10086方,精品印屏7349件,精品书法2743件,各类文物藏品1195件,累计藏品21642件。一座当代“万印楼”已然矗立!
这些承载着中国汉字古韵风度和篆刻艺术之美的玲珑山石、精品印屏、翰墨善拓、珍贵文物,在向传统文化致敬的同时,也在笔笔刀刻与提腕挥毫间为这座城市写下新时代的华美篇章。
2017年9月,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全体委员在陈介祺金石文化周上举办的“致敬陈介祺——中国书协第七届篆刻委员会委员书法篆刻精品展”40余件作品,无偿捐赠给“万印楼”。此次捐赠就像星星之火,激发了海内外名家向“万印楼”捐赠的热情。
近年来,苏士澍、王丹、骆芃芃、李刚田、童衍方、徐云淑、孙慰祖、朴元圭、萧春源、黄尝铭、吴沧海、尾崎苍石、和田大卿等海内外金石篆刻名家纷纷向“万印楼”捐赠珍贵的精品印章、秦汉古玺印等文物藏品。截至2022年,海内外主动向万印楼捐赠作品和藏品的金石篆刻家和收藏家已经达到了200多人次,当代精品印章、印屏收藏居全国之首。
向“万印楼”捐赠者中年寿最高的,当属西泠印社终生成就奖得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顾振乐。2020年第三届陈介祺艺术节前夕,106岁的顾振乐专门为潍坊创作了“金石圣地”印章和《心经》书法长卷,当时因身体状况没能来潍,便托人捐赠给“万印楼”。艺术节结束后,陈介祺研究会负责人陈新专程赴上海为他送去收藏证书,顾老先生又欣然题字“金石之都”,并称“明年一定去潍坊参加陈介祺金石文化周”,然而次年7月老先生溘然长逝,未能拜谒“金石圣地”成为老先生的终生遗憾。
正如中国金石文化绕不过一个人陈介祺,潍坊“金石之都”十年砥砺,同样绕不过一个人,即陈介祺研究会负责人陈新。
为了让“万印楼”收藏更多名家精品佳作,让潍坊重振“万印雄风”,多年来,陈新遍访大江南北名家,与海内外书法篆刻机构广泛联系,宣传陈介祺金石文化魅力,推介潍坊“金石之都”城市文化品牌,每年组织对海内外大批作品来稿进行严格登记造册,邀请专家组织公开公平的国家级评审。
陈新说,为了擦亮这座城市的金石文化品牌,赵洪祥、张逊、杨潍安、解奎刚、李洪刚等本地书法篆刻爱好者,与为打造“金石之都”无私奉献的更多志愿者一起,在历年金石文化活动组织中,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他们都是“金石之都”闪亮品牌背后的无名英雄。
今年春天,陈介祺金石文化活动筹备期间,陈新因声音嘶哑去医院检查,医嘱是“休息,不能再说话”。而每当打通他的电话时,他却往往在四处奔波的旅途上。
金石文化是一根丝线,一端是“金石之都”潍坊,一端是天下金石精英。与之相牵相系的是一场场生命托付、一腔腔古道热肠、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心系金石之都,志在文化传承,有的篆刻名家甚至为此留下一生的“封刀”之作。
2018年,陈新专程到上海拜访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金石篆刻家高式熊,并邀请他为“金石之都”留下作品。陈新拜辞后不久,老先生就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用了3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金石之都”的印章,后来又托他的学生、中国台湾篆刻家协会会长黄尝铭在病床前现场代刀,完成了边款。
2019年1月,陈新再次去上海看望98岁的高式熊先生,老人已不能开口说话,勉强可以用手势打招呼。返程的那天清早,陈新在上海浦东机场收到了老先生病逝的信息,禁不住扼腕痛惜。而此枚“金石之都”印章,也成了老先生的“封刀”之作。
“潍坊目前的典藏精品,离不开全国各地篆刻名家的鼎力支持。”陈新感动地说。现居北京的文化名人丁一鹤是诸城人,也是他在部队的老战友,因两人都喜欢书法,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还经常相约访碑。第四届陈介祺艺术节期间,丁一鹤将自己收藏的北齐摩崖刻经珍贵拓片20多种、共计360多平方米,全部捐赠给潍坊,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让更多的人欣赏到金石之美。
当代著名金石书画篆刻大师朱复戡弟子、著名书法篆刻家段玉鹏是济宁人,与潍坊的缘分很深。他从1964年开始篆刻印章,第一本教材就是《十钟山房印举》,日日临摹,篆刻水平日增。段玉鹏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对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与潍坊市书法篆刻界交流密切,金石至交甚多,对潍坊这座城市、陈介祺金石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陈新是段玉鹏的学生,多年来,陈新竭尽全力推广陈介祺金石学,段玉鹏发自内心地欣慰和佩服。第四届陈介祺艺术节前,段玉鹏花费一年多工夫,创作了201件精品书画、印章,无偿捐赠给潍坊。
潍坊市提出用10到15年的时间再造一座“万印楼”的目标。谈起这一宏大构想,陈新表示,除了国际友人的捐赠外,陈介祺研究会还通过积极争取各种重大节庆展会的举办权,力争将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作品入藏“万印楼”。
潍坊市尽最大可能丰富“万印楼”当代藏品,成为再造一座“万印楼”的宏大之基。目前从精品收藏的质量和体量上看,已经不逊于当年的“陶文齐鲁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
今年3月20日至3月31日,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在孔子博物馆开展。展览设置中华印信三千年、信义之邦、金石永寿、西泠春秋、金石和鸣、天涯比邻、焕彩万印楼、齐风鲁韵、笔不尽意、“印”证济宁等十个重要展区,许多重量级展品是十年来“万印楼”征集的藏品。其中,“焕彩万印楼——历届陈介祺奖精品展”展出的均为历届“陈介祺奖”获奖者的作品,受到参会专家与学者的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万印楼”收藏的水平与标准。
为了更好地做好精品收藏与展览展示,潍坊市利用十笏园文化街区古式建筑,建设国内外第一座陈介祺金石博物馆、当代“万印楼”,在潍坊打造世界金石文化殿堂。
金石之都,更好潍坊,向世界递出一张亮丽的金色名片。潍坊成为国内外金石篆刻家们的心驰神往之地,千百年“金石之都”的美誉当之无愧。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文 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