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趣谈 | 说“杨”

潍坊晚报 2023-10-23 11:06:34

说“杨”

□王觞

  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久到什么程度呢?一般认为已知有文字记载的是商代。从商代到现在,大概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

  但是,我们也知道,商朝的甲骨文并非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但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至于这个“成熟文字系统”之前的文字创始以及创始之后的漫长发展时期,至今已不可考。

  即便是甲骨文及甲骨文之后的文字发展情况,我们也多有不知者。历代以来,很多人都对这一类情况进行了探讨,而这些探讨又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其一窥远古。

  “杨”字便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迄今发现的文字中,我们能找到的是西周晚期多友鼎中的

  字。

  但我们并不知道的是:“杨”字为什么要用“木”“昜(yáng)”两个部首组成,也并不知道其表达的确切本义,古人没有留下相关资料。

  我们从文字使用的痕迹观察,大概战国时已经作为姓氏出现,其著名者便是主张“人人不损一毫”的杨朱。但这明显不是造字本义。

  到了东汉,才有人开始分析文字的造字原理并编著成书。这本书便是《说文解字》,书中释为:“杨,木也。从木昜声。”

  昜之甲骨文写作

  太阳初升也,即阳之本字。故其参与组字多与阳气、阳刚、发散等意有关。

  依据上述信息,我们似乎可以总结出来:杨的本义是指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木本植物。

  《尔雅·释木》:“杨,蒲柳。”“蒲”是一种水草。把杨解释为“蒲柳”,似乎说杨有喜水或者近水而生等特性。

  我们知道柳,寻常有杨柳、垂柳两种。那么,杨到底指哪一种呢?毕竟古医书记载有“柳枝接骨”的故事,而近代人也检验成功了。

  《王力古汉语字典》:“杨,树名,落叶乔木,与柳同科异属,枝上挺。”这则是确切地指杨即北方的杨柳了。

  王力的说法,与“杨”字中有一个“昜”正可印证。这就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方向。

  再查《本草纲目》,其中有唐代大医家陈藏器对“杨树”的解释:“(陈)藏器曰∶(杨)江东人通名杨柳,北人都不言杨。杨树枝叶短,柳树枝叶长。”

  李时珍则进一步解释说:“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

  从这里,我们大概得出一个结论:杨的本义即杨柳。

  杨柳的树枝硬而扬起,代表了其生命力比较强大,其医学功用大概是最适宜用来接骨的。

  再看清代钱秀昌的《伤科补要》,书中明确指出:“余亲见折足者,医断其骨而齐之,中接以杨木,以百日耳,步履不爽其恒。”钱秀昌是南方人,其言正与陈藏器相合。

  综上所述,我们结合历代前辈的考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杨的本义即杨柳。古医书中所言“杨”“柳”其实都是指杨柳,具体用哪个字,可能与著者出生、生活的地区有关。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