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听风 | 拂石闻秋此问津
潍坊晚报 2023-10-23 11:08:30
拂石闻秋此问津
□文/图 迟玉红
一个“秋”字,打开了季节的调色板,那些五彩斑斓的色彩,便一股脑地泼洒而来;一尊“秋”石,打开了历史的过往,接着便敞开心扉,娓娓倾诉。
“秋”石
刚刚读过摘自《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中的一句话——“打开你的心扉,会有人来接你的”。在红枫叶漂染的清晨,斜阳闲卧,露珠微滴,与一尊“秋”石对话,所有与“秋”有关的至深情怀便不请自来。
晨阳不紧不慢地从林叶间洒下来,落在青州偶园容膝亭的檐角上,落在周边的那尊“秋”石上。清晨人流稀少,鸟儿在幽静的环境里叫得特别欢。抚摸着“秋”石的纹脉,我能感觉到那些摞在一起的鸟鸣,正沿着一道道沟壑“哗哗”地流淌下来。
清朝时期的青州,迎来了赏石文化的鼎盛时期,赏石、玩石、藏石之风盛行,出现了“山无石不秀,水无石不清,路无石不固,室无石不雅,庙无石不灵”的现象。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在告老还乡之所——偶园,收藏了众多奇石。其中有四尊观赏石,他从大自然的视觉艺术、草书形体之美和石头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分别命名为“春”“夏”“秋”“冬”。
“秋”石是青州特产的北太湖石,又名玲珑石,其宽85厘米,高210厘米,厚60厘米。据资料记载,太湖石是富贵的象征,因“石”谐音“时”,故有“时来运转”的寓意。青州太湖石的特点,皆合乎赏石之要诀,或瘦、或皱、或漏、或透。另外,太湖石在中华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哲理,比如太湖石中的“洞”,道家认为是“洞天福地”;佛家认为是“气化流动,生生不息”的所在,为“妙有”;儒家认为“洞”是通,是开窍,谓之“洞彻”。
“秋”石石体颀长清瘦,石上孔洞与沟壑相连,恰如“秋”字的结构。而且石质平滑圆润,于平和中富有变化,可谓自然中的艺术瑰宝。草书有行云流水之美,“秋”的每一个笔画都在这尊赏石上表现得活灵活现。
“秋”石置放于佳山堂东墙外,容膝亭西邻。容膝亭是一处供行人休憩的雅亭,这里四季幽静,鸟栖林间,别有一番情趣。春日杏花、海棠花、樱花、桐花,夏日荷花,秋日麦冬、荆花,冬季蜡梅,各种花香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争先恐后在“秋”石的石洞和沟壑间窜来窜去,引得鸟儿流连于此,唱响四季。
从冯溥的诗作“雪晴小阁倚朝晖,馥郁梅香晴入衣”中看出,他在修建园林时,在松风阁周边栽植了蜡梅。但是,这些腊梅在20世纪80年代保护移栽过程中死亡。为了还原古时旧景,让游客“亲临”感受500余年前的园林,偶园多处栽植了多个品种的蜡梅,其中佳山堂东墙外,“秋”石旁的蜡梅叫素心梅,又称“荷花梅”。其花瓣长椭圆形,向后翻卷且呈淡黄色,仿佛被阳光投射一样,有晶莹剔透之美。冬日上午辰时的阳光是温柔的,它洒下一把一把的长线,缠绕在花瓣上,又透过花瓣落在“秋”石上,我仿佛看见梅香在这交织的光影里袅袅升起,又“噗噗”地落下来,每个人路过此处皆沾了一身梅香。
在岁月的沧桑中,每一尊石都会吸取大自然的精华。曾经有赏石家说,偶园这座500余年的花园,此处的奇石之所以没有沾染污浊之气,那是因为偶园里的空气纯净。
“秋”石的石纹并不是杂乱无章,其结构很细密,很有层次感。其石背面因卧放还带有褐色的杂质,正面因吸取大自然的精华而光滑细腻。从侧面看,它像一位端庄恬静的少女,半遮半掩地藏在蜡梅丛中,从红枫的枝叶间望去,有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美。
拂石闻秋此问津,秋风袭来,多彩的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如落花轻拂“秋”石。“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净扫明窗凭素几,闲穿密竹岸乌巾。”恍然间发现,原来,陆游的诗也落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