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行·重走胶济线 | 何以高密

潍坊新闻网 2023-10-23 17:01:57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高密有三绝:扑灰年画、剪纸、聂家庄泥塑。

  高密有三贤:春秋齐国名相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刘墉。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在距离东北乡不远处,百年胶济铁路蜿蜒而过,沿线芝兰庄火车站,今天仍商贸不绝。

红高粱影视城一角

  10月13日,潍坊日报社“山海行”融媒体大型采访团,沿着胶济铁路走进高密,走进了一座文化艺术的博物馆——500多年历史的扑灰年画稚拙又灵动,地方戏茂腔曲调暗含力道,聂家庄泥塑古雅拙朴,还有生于这片土地的黑陶、刺绣、核雕、地秧歌……高密是潍坊、是胶东半岛乃至山东的标点,是齐鲁文化历史浩荡长河、葱茏两岸中一道斑驳而深刻的文化景观、一抹古朴却灿烂的文化颜色。

  何以高密?沿胶济铁路出发,答案就根植在高密的泥土里。

  民间智慧在“变”与“不变”中传承创新

王树花手拿碳化的柳条勾勒轮廓。

  10月13日,53岁的王树花手拿烧得碳化的柳条,在一张安徽熟宣上勾勒轮廓,一笔一画中,她与14岁的自己重逢:“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爷爷,打我记事起,爷爷就画扑灰年画,我从小看爷爷画,后来给他打下手,等到14岁那年,我也开始自己画画了。”

王树花的扑灰年画屡屡获奖。

  透过扑灰年画,可窥得高密民间有大智慧。

  高密扑灰年画可上溯500多年历史,那时候村里的普通人家少有毛笔,但即使田间地头不识字的老农,也有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于是老百姓就用柳枝烧成炭条作笔,因为柳枝有韧性、粗细也合适。炭条打好底稿,再将画好的底稿一张张扑在白纸上,是谓“扑灰”。一张线稿可以拓扑多张,在民间“成双成对才美”的观念里,扑灰年画很容易便成了对称的两张——这完美的对称性,也成为扑灰年画有别于其他年画种类的显著特点。

  高密扑灰年画脱胎于高密庙宇的壁画和民间文人画,因此有着十分强烈的民间特色:着色浓重,色彩艳丽,人物造型大多丰满圆润,但眉眼巧画不失精巧;造型虽然拙朴简练,但形象富有动感,线条豪放流畅,很有写意国画的笔墨情趣,其重要题材《家堂》和《财神》,折射出高密人“慎终追远”的感恩情结和丰足祥和的普世情怀。

“新成李记木版年画”第八代传承人李连中向记者演示印制年画。

  扑灰年画是半印半画,在高密市姜庄镇东李家庄村,“新成李记木版年画”第八代传承人李连中的家中,保存着几十块从祖辈手中流传下来的年画雕版,“我爷爷李文斗因能双手持刀‘左右开弓’,被誉为‘刻版圣手’。制版来自祖祖辈辈的传承,画工则考验新时代匠人的艺术灵感和对生活的理解,时代在变化,我们的创作题材也要与时俱进。”李连中说。

“新成李记木版年画”第八代传承人李连中在刻版。

  与扑灰年画一样,在高密创新发展的还有对联红纸。

  夏庄镇东李家村被称为全国最大的“福村”,这里年产红纸对联6000余吨,被誉为“全国红纸第一村”,产品销售量占全国市场近百分之五十的份额。

夏庄镇东李家村的车间里,工人正生产大福字。

  “春秋产、冬天卖,好日子围着红纸转!”红纸非遗传承人李兆成介绍,“福村”刷红纸有200多年历史,村内多数加工户已经采用机器加工对联,手工刷红纸的已经没几户了。村里60%的村民从事红纸行业,随着时代发展,东李家村生产的对联也由原来单一的红纸黑字,演变成现在的金星大红纸、烫金对联等200多个品种。

夏庄镇东李家村的车间里,工人正在将印好的产品分类。

  年轻的创业者拾起古老的手艺,2012年大学毕业后的王刚到义乌实地调研一年后,回到老家东李家村接过父亲衣钵,踏入红纸行业,“我是学工科的,我把家里以前的印刷机器进行改装,现在印得很快。红纸对联是省级非遗项目,我希望把它发扬光大,我们的产品从工艺、材质、内容上都在不断改良,从传统丝网印刷的对联和福字,到现在的生肖系列、植绒系列、烫金系列等更多精致的款式,我们不断开发产品,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红纸行业中。”王刚说。

王刚在厂里接受采访。

  在高密,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无论是木版年画等传统手艺,还是红纸楹联等传统产业,几百年岁月流转中,传承的是匠心,赓续的是文脉,民间智慧就在高密大地生生不息。

  从红高粱的土地中生长出坚韧不屈的精神

  “我们的老祖李宣忠为青州军籍,洪武二年随军迁居高密东北乡,明朝立村时,老祖立下祖训:‘练武强身健体,抵御外侮,决不可逞强滋事,欺弱凌少。’后来我们村家家户户习拳,每家都有自己最拿手的武术套路,在早先,大家都是晚上练武,怕被邻居偷学了去。”在夏庄镇河西村,九五拳的起源在77岁李丕武老人的回忆中脉络清晰可辨:“我们这里和青岛挨得近,日军侵华时期,烧杀抢掠时有发生。忽然有一天,也没有人组织号召,全村的男人们都来到了村前头的空地上,每人使出毕生所学,你学我的,我学你的,你教我,我教你,谁也不藏着掖着。村里的老人们都说,多难兴邦啊,大敌当前,全村拧成一股绳。就这样,我们村集合各家拳种、棍法、刀法大全,十里八乡都说我们村‘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河西人耍拳,人人小五手’。”

夏庄镇河西村里,九五拳传人、77岁的李丕武为记者演示棍法。

  河西村自明朝发展至今有几十种武术套路,但是统称“九五拳”,这源自村民们对李家第十七世传人李振福的追慕。

  1937年,李振福代表高密县参加山东省中华武术比武大会,他超群的武艺、醇厚的人品和高尚的武德,赢得山东武术界的敬重。回乡后,县长曹梦九奖励他100块大洋,并为其改字九五。此后人们便尊称李振福为李九五。

夏庄镇河西村里,九五拳传人、77岁的李丕武为记者演示武术。

  新中国成立后,李振福自设拳房开班授徒。“我师父常常给我讲李九五老师‘饿着肚子教学生’的故事,他小的时候跟着李九五老师学拳,那时候大家过得都不易,赶上收成不好的年头,饭都吃不饱,但是我们村自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村民每见到孩子们的师父,都热情地拉着到家里吃饭,每当这时,李九五就说自己吃过饭了,进家饿着肚子教孩子们半晌,然后再回自己家吃。”

  在高密,“九五拳”不仅仅是一个拳种,更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地域精神。

  坚韧不屈的精神,在高密大地光大延绵。

  从河西村向北13公里,是东北乡社区孙家口村,85年前,孙家口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是地方游击队、群众自卫组织和人民群众同仇敌忾、以弱胜强的伏击战典型战例,一举震动了胶东半岛,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胶东敌后军民进行反侵略斗争的斗志和勇气。

  85年后,在孙家口伏击战发生地不远处,一座“红高粱抗战馆”拔地而起,3000余件抗战实物讲述着这段血与火的历史。

“红高粱抗战馆”里,刘铁飞向记者介绍他收藏的抗战物品。

  “红高粱抗战馆”馆长刘铁飞是一名画家。2003年秋,他在高密孙家口的“青纱桥”写生时,从当地老乡手里意外得到一把断了的刺刀和一个被用作水瓢的日军钢盔。刘铁飞意识到这是抗战遗留物品,于是从老乡那里买了过来并有意收集这些抗战遗物。很多老人听说他喜欢这些“老玩意儿”,纷纷把自己家里的“废弃物”拿给他。陆陆续续,他收集到了大衣、披风、文件等不少抗战遗留物品。一些住在附近的老人,也会主动跟他聊起当年孙家口伏击战往事。“后来,这些老人一位位过世了。当他们的身影消失于我的生活时,我意识到记录这段历史刻不容缓,觉得自己有了一种责任,应将我收藏的抗战物品展示出来,发挥出它们的价值。”刘铁飞讲起自筹自建红高粱抗战馆的初衷。

  在刘铁飞等人看来,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精神代表着坚韧、不屈。“我希望这些抗战物品所传达出的抗战精神,能在故乡一代代地传下去。”刘铁飞说。

  85年弹指一挥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而坚韧不屈精神,已融入地域气质,成为无数后人追怀感念的宝贵精神财富。浩气长存。

  团结一心守望相助里,蕴含着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

姜庄镇聂家庄泥塑广场上的泥老虎

  在姜庄镇聂家庄泥塑广场,一座高8.5米的泥老虎雕塑憨态可掬蹲坐其中。广场上玩耍的小娃娃见到有人来,自豪地唱起“本地童谣”:“聂家庄,朝南门儿,家家户户捏泥人儿。”

  聂家庄泥塑在清朝时达到鼎盛,进入新时代,村民们商量,要振兴本村泥塑这门手艺,并且要好好干,把它做成安身立命的产业。“于是村委会和老少爷们一商量,把早先鸡舍养殖场改建成这座文化广场。说征地,大家没二话,说募捐,都踊跃报名,全村人你挑我扛,一砖一石地建设起了这座广场。每天打这儿走,看着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心里有股劲儿。”聂家庄泥塑项目高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聂鹏介绍,如今聂家庄村及周边3个村成立了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以18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引领,吸纳了120多名从业者,形成产、供、销一体链条。周边群众只要愿意学习泥塑技艺、从事泥塑生产,可就近到工坊参加培训和务工。非遗工坊带动周边5000多名群众从事工艺品制作,实现泥塑产业化发展,村民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

  团结一心,守望相助,高密这片土地上,自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莫言旧居

  “高密东北乡,生我养我的地方,美丽的胶河滚滚流淌,遍野的高粱。黑色的土地承载万物,勤劳的人民淳朴善良,即使走遍千山万水,我也不能把你遗忘。只要我的生命不息,就会放声为你歌唱。”2012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生于高密东北乡的莫言,自幼就听着村中老人讲述抗德阻路的故事。

在红高粱影视城,观众沉浸式观看舞台剧《红高粱》。

  19世纪末,德军“突然携枪炮蜂拥登岸”胶州湾,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带着深刻殖民烙印的胶济铁路随之一段段向西延展,胶济铁路沿线民众拉开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主权的抗争序幕,在高密爆发了乡民拔掉铁路勘测杆,包围铁路公司办事处阻止施工,德军派兵血腥镇压的抗德阻路事件。

  及至胶济铁路通车,沿线民众与商户团结一心,面对德方通过铁路掠夺沿线资源和物产的行径,转变斗争策略,从最初的暴力冲突转变为通过经济手段与之对抗,在这个过程中,近代民族工业在铁血中淬炼自立自强。

  胶济铁路穿越百年,高密这片红色土地上,挺立起铮铮铁骨。

  岁月流转,百年季节更迭,芝兰庄站静静矗立,数不清驶过多少次列车,运送过多少商旅,周转过多少物资。铁路两侧,红高粱一茬又一茬生长;孩童出生,老人垂暮,一代又一代。

  在芝兰庄站车站不远处,有一家烩火烧的老店,店主说,自从有车站,就有这家店。火烧来自高密姚哥庄,红岛薄皮小花蛤、蛤蜊等卤子则来自青岛胶州湾的海,南来北往的旅客,推开门走进店,坐在大圆桌前吃一碗热乎乎的芝兰庄烩火烧,踏上火车隆隆,驶过丘陵原野,驶过山河湖海,驶过无垠的时间。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石莹/文 巩建国/图 徐杨 任继子/视频
巩建国/航拍

责任编辑:陈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