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谈|我们为什么读史

潍坊日报 2023-11-03 10:08:11

我们为什么读史

◎薛静

  去年10月份,一本关于商周更替的历史书《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销量火爆,甚至冲上了微信读书“神作榜”。因为这本书的关系,那段始终萦绕着迷雾的历史重现在世人眼前。

  中国人向来极其在意历史评价,读史的热情也从未消减。历史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偶然性的细节不断堆叠,最后触发了强大性必然事件。如果只关注这些宏大的叙事场景,忽视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那就很难从整体上重现当年的原貌。

  就像青史留名的“背水一战”,有人只看到韩信用兵如神的巨大成功,却很少研究透彻这场战争前期韩信做的大量工作。因而韩信之后,再无“背水一战”。就像明朝嘉靖年间,人们看到张璁、夏言、徐阶、高拱、海瑞等一个个明相贤臣,如明星一般闪耀在历史的天空,却依然无力扶大厦之将倾。因为那时的明朝,已经“家家皆净沉入膏肓”。

  史书的记载是静态的,纸上的字呈现出来,就像一张照片。想要还原照片的前因后果,就必须读史。不仅要读,还要各种史书穿插着读,相互论证,互为佐证。前些年与明清有关的史书非常热销,因为留存史料数量多,作者们可以拿到丰富的材料,写出来的书角度多,故事也极为详尽。最近几年,关于春秋战国、南北朝甚至商周的文学作品逐渐崛起,正统史料的空白给了作者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只要不过于离谱,读者们也是乐意为此买单的。

  前段时间,潍坊日报社组织了“山海行”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其中一条线路是“齐长城”。在感慨古人毅力与智慧的时候,看着那些低矮的夯土墙,不由得会问一句:“长城这么矮,究竟能挡住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翻开记录长城的史书。从烽烟四起的春秋战国,到大秦一统天下,再到强汉盛唐,最后来到明清。长城贯穿的不仅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还有2600多年的历史。每翻过一页史书,也就翻过了无数人汲汲营营或璀璨或黯淡的一生。这个过程,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开,最后露出追寻已久的答案,可能就是一个洋葱芯,也可能是一个包子,或者一块石头。意料之外,却也是意料之中。读史的乐趣,大概也就在于此。

  回到上述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其实防的是游牧民族的马而不是人。马跨不过来,人就无法形成大规模有效战斗力。即便很矮的夯土墙,也牢牢守住了一方百姓的安居乐业。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