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陈毅介绍加入共产党

潍坊晚报 2023-11-06 09:40:00

  

  陈毅

  王正

  王麟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便于统战工作特批成为秘密党员。他一生勤勉尽责,以公为先,奋发工作,一直以来积极参加人民革命政权的建设工作,1959年9月恢复了党籍。王麟阁大女婿王正在为八路军运送电池时被张步云发现而遭到逮捕,在我地下党营救之下逃出虎口,后为我军通讯技术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被批准为秘密党员 奋发工作调研实业

  日军投降后,诸高安三县办事处撤销,王麟阁被调至刚成立的中共华东中央局参议室任秘书长。1946年7月,由陈毅和刘冠一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便于统战工作,华东局组织部批准他为秘密党员。1947年春,华东局参议室撤销,王麟阁被分配到山东省政府工作。为发展解放区的经济事业,他主动与省实业厅负责人商议,亲自去诸城、高密、安丘一带调研创办实业机构。

  在不长的时间里,他就吸收当地人力、财力创建起“幽风棉业公司”,下设轧花、织布、染色、肥皂四个工厂,对发展当地生产、繁荣经济、支援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7年初秋,国民党军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形势突然恶化,组织决定先让机关内的老弱病残者转移至胶东、渤海等安全地带,王麟阁随队到胶东,后又转移至大连。1948年形势好转,他又重回山东省政府工作。时任省财政主任的方毅建议公开王麟阁的党员身份,因解放战争仍在进行中,王麟阁的联系人已调离山东,因此他的党籍问题搁置起来。

  作风朴实不计得失 陈毅帮助解决工作

  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王麟阁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参加了人民革命政权的建设工作,他历任华东局参议室秘书长,后又被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历任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第二届副主席、省文史馆副馆长、民革山东省副主委等职,主编《山东革命斗争史》,为征集和编辑山东革命斗争史资料作出了很大贡献。1959年9月,党组织为他恢复了党籍。为表真诚,他一次性补交了12年的党费。王麟阁一生严于律己,生活俭朴,作风朴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报酬。1956年工资改革时,他主动辞去一级工资;日常为报刊撰稿,也不接受稿酬;年逾古稀仍骑自行车上下班。

  说起王麟阁的工作,还有一段小插曲。王家荣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省委、省政府并未及时给王麟阁安排工作,后来才安排了一份极为轻松的差事。王麟阁并不满意,甚至还有些牢骚,一次与陈毅通电话时,无意间流露出自己心中的苦闷。陈毅了解后,便给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打电话,讲了王麟阁的想法和难处。第二天,谭启龙让秘书通知王麟阁到省委报道等候消息。可能谭启龙当时工作太忙,一时脱不开身,王麟阁在省委秘书办公室等候多时,还不见谭启龙的影子,他一气之下想拍拍屁股走人。秘书见状,急忙上前再三解释。但王麟阁脾气很倔,秘书再三挽留也没留住,王麟阁骑车走了。过了几天,陈毅打电话询问此事,王麟阁“赌气”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番。不久后,陈毅从北京来到山东,一见面就对谭启龙说:“王老的工作可能你们有难处,在山东不好安排,那就去北京安排吧!”谭启龙一听急忙解释,陈毅笑了笑,说:“走,咱俩去王老家看看吧!”

  王麟阁毫不知情,一听老领导陈毅和谭启龙来了,衣衫不整地急忙跑出去迎接。每当王麟阁提起这件事,总是笑着说,这是他一生中经历的最尴尬的一件事情。

  1960年6月24日,王麟阁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72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墓地无故遭到人为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骨灰安放在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堂内。

  ◎相关链接

  王正加入革命队伍

  通信工作贡献突出

  王麟阁的大女婿王正于1944年4月为八路军运送大批电池时,被张步云发现而遭逮捕。张步云曾扬言威胁:“如果王麟阁做出对他不利的事情,他将毫不留情地报复。”但王正不屈于张步云的压力,后经我地下党多方营救才逃出虎口,并于当月奔赴八路军鲁中四军分区,正式参加了革命队伍,从此开始从事通信技术工作,先后任山东八路军通信学校教员、教育长,山东军区通信局工程师。1946年11月转到华东军大任八大队教务主任兼为学生教授通信技术课。

  1948年9月,王正又调任华东军区通信局工程师,山东省人民政府技术顾问,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4年4月到1948年底,王正为我军在通信技术方面作出了如下重要贡献:一是制作或主持研制成功128式无线电发射机,超短波多路通信机和单边带多路发报机等通信设备;二是培养训练了我军急需的通信技术人才;三是研制了供华东解放区广播电台用的短波广播机,建立了华东解放区的发射台,以及在济南解放后为山东省设计安装了第一部人民广播电台。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王正奉命转入地方工作,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华东电信管理局副处长,电信研究室主任,华北区电信局器材处副处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技术处副处长等职。

  抗美援朝初期,王正随总参通信兵部有关领导赴朝鲜战场,视察我国生产的电器产品质量情况和在实践中的适应性,发现了许多问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回国后,他参与了一系列旨在提高通信装备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大产量的谋划与组织部署工作。

  本期图片为资料图片

  本期资料来源:《山东党史人物传》《诸城历史沿革考略》等。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