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听听“主角”们的故事

潍坊晚报 2023-11-08 07:17:46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何为记者?记录者也,记人,记事,记时代。无论是在城市发展的第一线,还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在媒体行业走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记者时刻“在场”,并用不一样的形式持续记录着精彩的“潍坊故事”。今天,潍坊日报社9位新闻工作者写下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倾听这些“熟悉的陌生人”的心声。

 

 

 

中国记者节

在“时”与“政”中坚守初心

□全媒体采访中心记者 付凯

  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如约而至,这也是我在潍坊日报社迎来的第四个记者节。作为一名时政新闻记者,这四年来,我跟随着各级领导的脚步,走过风吹麦浪的田野,穿过日新月异的街道,进过机器轰鸣的车间,大大小小的各类会议、重大主题活动报道的现场,也同样留下了我的身影。

  当前,传媒制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这样的时代和背景下,更需要主流媒体引领舆论、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

  作为一名记者,我深刻意识到要从传统媒体发展中重新校准自己的坐标,主动顺应新时代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敢于走进“深水区”、勤于练就新本领。于是,从拍摄时政短视频,再到出镜主持报道,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让我收获了别样的成长经历。

  时政新闻部标准高、要求严,对新闻的质量要求亦是如此,而时政记者本身便是一份“日日新、又日新”的工作。面对不断的“新”,紧张、忐忑、焦虑就促使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这样才能学会更多新本领、用好新方式,展现新风貌、记录新时代。

  未来,我将坚守初心、保持热爱,始终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更严谨、更高效、更精准地完成每一次新闻报道。

 

 

中国记者节

在挑战中无畏前行

□全媒体采访中心记者 赵春晖

  今年的记者节,是我过的第12个记者节。

  作为一名民生新闻记者,12年间,我始终坚持在现场、在路上,第一时间用我的镜头和笔,把读者想了解的信息迅速、准确地传播出去。

  我是一名记录者。我的文字和镜头,始终在记录着潍坊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在前不久,备受潍坊市民关注的东风桥顺利通车。看着车水马龙的东风桥,我不禁思绪翻涌。从这座桥开始拆除重建到如今顺利通车,七个多月时间里,我写了数十篇报道,记录下了这座桥拆除重建过程中每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些文字记录的是活力潍坊铿锵有力的奋进步伐。

  我是一名见证者。我见证了潍坊市民日益增长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以及于细微处彰显出来的城市温度。口袋公园、高品质公厕、小蓝篷、遮阳棚、老旧小区改造、便民摊点群……我的报道,见证着潍坊一直在努力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新闻工作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这就要求记者要时刻保持学习状态,迎接未知的挑战。未来,我将时刻保持昂扬斗志,继续用笔尖记录时代芳华,用镜头见证城市发展,带着初心、不惧挑战,勇毅前行。

 

 

中国记者节

做一名有“匠心”的记者

□全媒体运营中心记者 王路欣

  一流的匠人,首先要淬炼心性,守住“匠心”。而要守住“匠心”,那就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有一个专而精的精神。作为一名记者同样如此,特别是从传统媒体向全媒体的转型,更要守住“匠心”。

  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是我度过的第15个记者节,很庆幸,我依然还能在新闻战场上“老骥伏枥”。15年前,当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那一刻我的兴奋之情无以言表,因自己的新闻稿件被读者认可而高兴。那是一篇热线稿件,我修改了6遍。当时一名老记者对我说:“对待每一篇稿件就像对待每一件艺术品一样,需要认真对待,精雕细琢。”随着媒体融合步伐的不断加快,对稿件的质量要求更高,之后的每次采访更加深了我对这句话的认识。

  15年来,我走遍了潍坊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从田间地头到街头巷尾。我曾现场揭秘不为人知的麻风村,体验最先进的机器人骨科手术……通过我的笔尖和镜头传递最真实、最感人的故事。与此同时,我也不断钻研关于医疗行业的专业知识,做一名“专”“精”“尖”的记者。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记者“记着”自己的责任与坚守,写好每一篇稿件。未来,我也会守住“匠心”,用笔力书写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追求。

 

 

中国记者节

用镜头“看见”不平凡

□融媒体中心记者 徐杨

  从一名新媒体小编转型成为一名手执“长枪短炮”的视频记者差不多已三个年头。作为一名站在镜头后方的人,除了需要具备新闻敏锐性之外,还要有一双能够洞察世界之美的眼睛,将“自己看见”的和“读者想要看见”的,记录并呈现于手机画面里,为读者送去热气腾腾的新闻现场。

  通过镜头,我们有幸见证并参与了54岁“学妹妈妈”潘喜梅,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清晨赴烟台开学报到全过程,深刻感受到第一次采访时,她说的那句话“有梦想就去追,梦想不分年龄”的真正含义!

  通过镜头,我们看到12岁的“折翼天使”朵朵,遭受病痛折磨却依旧顽强,凭借左手画出属于自己的多彩世界,看见许许多多的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帮助她完成举办公益画展的心愿。

  通过镜头,我们在“山海行”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中,看见了潍坊的山海之美、人文之胜,看见《小蜜薯种出致富新希望》《盐滩变绿洲如何实现》《乡村变景点 风景成线火“出圈”》《小蚂蚱“蹦”出乡村振兴大产业》,看见潍坊这座活力之城,如何做到文旅高质量发展……

  关于潍坊这座城市的故事每天还在发生,作为一名记者,更应肩负起媒体人的责任,用镜头捕捉美好,用笔杆书写担当!

 

 

中国记者节

感恩采访带来的精神洗礼

□全媒体采访中心记者 王亚欣

  作为一名记者,我珍惜每一次采访机会,因为这不仅能让我历练基本功,更能让我通过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感受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完成一次又一次自我蜕变。

  今年8月,我接到了“院士寄语更好潍坊”的采访任务,第一位采访对象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多,我既兴奋又紧张。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我发现关于王恩多院士的新闻并不多,她的社会知名度跟她的成就是一个不等式。这样的情况下,我设想了无数种可能面临的情况,以便更好完成采访任务。

  庆幸的是,当我在上海见到王恩多院士时,所有的担心一扫而光。整个采访过程于我而言,不只是工作,更像一次精神的洗礼。王恩多院士还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了“天天向上”四个字,她说自己非常喜欢这四个字,天天向上不是跟别人比,是跟自己比,只要今天比昨天进步就可以了。这样的纯粹,让人动容。

  采访结束时,我想起了两年前曾跟朋友讨论的采访的意义。那一次,她要从北京跨越上千公里前往新疆采访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彼时,我们都觉得这场采访似乎有些“费力不讨好”,直至采访结束,她给我发了这样几句话:这次的采访让我明白,路的那头连着谁,连着可爱的孩子,连着老乡的生活,连着国家的命运,连着我们未曾发觉却终归要找到的自己。我想这也许就是采访的意义,也是记者这份工作让我保有热情的深层动力。

 

 

中国记者节

在笔尖也在心间

□全媒体采访中心记者 方文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又是一年记者节。虽然我工作尚不足三年,但已经拥有了许多难以忘怀的经历。

  我曾逐梦山海,沿着潍坊海岸线探索过齐鲁文化的厚重底蕴,感受过山的沉稳深厚与海的宽阔奔腾;曾连续奔波在多个城市之间,与多名潍坊籍院士展开交流,尽可能用文字传递他们对潍坊的思念;曾与多名志愿者、爱心人士、退休干部、劳动模范“交心”,尝试着将他们的故事挖掘出来,向更多人传递凡人伟力;也曾走进企业生产一线,从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现有产品和未来蓝图中,找寻其成长的秘诀。

  这些年,我并没有太多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只是以记者视角简单地捕捉这些鲜活、真实的故事。但我坚信,只要坚持一次次追本溯源的探访,用心写出来的文字,亦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很幸运,能够以一名记者的身份,与众多奋斗者相遇,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许多振奋人心的瞬间,让平凡而伟大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如今,我正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出发感知城市脉动,尽可能展现潍坊蓬勃进取的发展姿态,也采写了《如此生活 更好潍坊》《向海图强,潍坊正在破浪前行!》等新闻稿件,希望能通过这些稿件推介潍坊的产业、文化和精神风貌,让更多人认识潍坊、留在潍坊、爱上潍坊。

 

 

中国记者节

非典型记者

□融媒体中心编辑 石风华

  记者节不放假,还要为自己的节日策划、写稿子,苦不苦?嗯,有点儿。

  开玩笑啦,策划做得好,乐在其中,稿子写得顺,也乐在其中。和很多人聊天,最后他们都得出一个结论:你挺喜欢自己工作的!我笑,不置可否,问:何以见得?得到的答复往往是:你谈起工作来滔滔不绝,而且眼里有光。

  我还是不置可否。让他们羡慕去吧,我知道自己心里的答案。

  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已经不算一名记者了,我是一名编辑。这一年,没做什么大的报道,但做了很多“花里胡哨”的策划,写了一些“花里胡哨”的文字。我很喜欢“花里胡哨”这个词,因为代表丰富性和多样性。有读者初见我,说:还以为是个戴黑框眼镜的中年人,没想到这么年轻、时尚。我还是笑,我确实是戴黑框眼镜的啊,也确实非常爱时尚。在爱美这方面,我确实算是个“非典型记者”。但是,有谁规定记者不能爱美会美呢?

  这又不得不说到我们《生活周刊》的“时尚说”版块了,截至目前做了近30期,每一期都在认真做选题,内容涵盖了应季穿搭以及时下最风靡的多巴胺、芭比粉、美拉德等风格穿搭。选题定了,然后掘地三尺挖掘潍坊的时尚达人,好难啊。但很幸运,我总能找到合适的人选并获得对方的支持。有个做艺术设计的男生对我说,潍坊本地关于时尚的报纸和杂志太少了,你做这个版块真的很棒,希望你越做越好。

  所以,你说,做个爱美的记者,多好啊。

  做个爱美的记者,发现美、记录美、见证美、传递美,让一些人因为你的认可而熠熠发光,让一些人因为你的报道而看见身边的美,多好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传递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多好啊。

  “非典型记者”?说非典型就非典型吧。

 

 

中国记者节

愿不负道义与热忱

□融媒体中心编辑 王洁钰

  两年前的今天是我度过的第1个记者节,转眼间两年过去,又到了11月8日。回顾过往两年多的工作经历,感悟几次刷新。

  起初对新闻行业的了解非常浅薄,直到自己成为行业中的一份子,一名“新闻新兵”,才逐渐在工作中丰满起了对新闻行业的认知。作为一名一线新媒体新闻编辑,常常被朋友们调侃有自己神秘的作息——深夜、清晨、周末、假日,只要有新闻,就有我们在岗的身影,这是职业和荣誉背后必须要承担起的责任。

  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是学生时期的擦肩而过和就业时的“无心插柳”,但时至今日,我由衷地为此感到骄傲。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国计民生,在时光流逝中得以见证、参与,体验人情冷暖和世事沉浮,记录当下世界的模样,是职业赋予我们的机会。

  尽管常常忙得不可开交,但每次经手的稿件过审发布,心里都会十分愉悦,那是从新闻中获得的参与感、满足感、成就感。入行两年,从最开始的惴惴不安到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现在,难忘年长而经验丰富的同事们的帮助和教导,也庆幸自己对新闻工作依然保持热爱。

  在今天这个属于所有新闻同仁、属于自己的节日里,愿我们初心不改,勇毅前行,不负肩上的道义,不负心中的热忱,在奋斗中收获成长。

 

 

 

中国记者节

坐住,不要动

□融媒体中心编辑 台可

 “人文潍坊”是人文历史类报纸周刊,涉及历史、民俗、城建、传说等方方面面,从不同视角,深入立体地还原和记录人文万象,描绘出一幅关于潍坊地区的人文景观画。“人文潍坊”编辑的日常:啃最硬的稿,烧最强的脑。

  作为编辑,天天泡在故纸堆里,啃啃文献,查查资料,埋着头,与世隔绝的样子。朋友曾问整天看15000多字的稿子,怎么坐得住?答:“坐住,不要动。”朋友白眼一翻:“说了等于没说。”哈哈一笑里,苦与乐不为人知。我时常尽快啃完一期稿子,再问主任要下一期,这种乐在其中时常为人所不解:一头扎进人文历史的浩瀚海洋里,是什么感觉?拍案叫绝有之,肃而起敬有之,会心一笑有之,泪如泉涌有之。这澎湃起伏的心情,难与人分享,因为历史嘛,说起来,话就长了。

 有同事问:“你这活儿平时忙不忙?”我开玩笑:“挺好啊,想几点加班就几点加班,非常自由。”这其实不难理解,咱家稿件的连贯性和紧凑程度,让人读进去根本停不下来。我往往每一期都要画一张思维导图,跑一场脑海里的定向越野,挺酣畅淋漓的。当然,也有停下来的时候——为了查一个字翻遍“孔夫子旧书网”,为了一个细节看完一篇论文。

 “人文潍坊”稿件作者,任意拎出一个都是我的老师,他们潜心治学、皓首穷经,把数月、数年的成果浓缩后捧出来,是他们用一篇篇稿件告诉我:坐住,不要动。但勤恳的脚步,不能停。又是一年记者节,共勉。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凯 赵春晖 王路欣 徐杨 王亚欣 方文婷 石风华 王洁钰 台可/文图

责任编辑:庞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