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 辉映四海

潍坊晚报 2023-11-12 10:30:00

  

  乾隆《淄川县志》记载的郑康成祠。

  光绪《归顺直隶州志》为李宪乔立传。

  乾隆《即墨县志》记载的康成书院。

  高密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始终与中华文脉的形成发展紧密相连、同向前行。浩如烟海的方志,记载了大量高密人文元素,更折射出高密文脉的浑厚与博大。郑玄曾游学四方,门徒遍天下,因此山东许多地方建有康成书院、康成讲堂,均记录在方志中。从清代各地方志对“高密三李”的记载,则可见高密诗派当年的盛况。

  郑玄游学四方门徒遍天下

  山东多地设康成书院、讲堂

  东汉经学家郑玄曾游学四方,门徒遍天下,山东许多地方都流传着郑玄的传说,方志中关于康成书院、康成讲堂的记载也屡见不鲜。

  郑玄曾在即墨不其山下讲学,即墨人对郑玄的追慕情结传承千年不衰。元代于钦《齐乘》云:“劳山、不其皆郑康成讲学之地,文泽涵濡,草木之秀异,千载之下,第茅塞焉,深可叹已。”明嘉靖《山东通志·即墨县儒学》介绍康成书院说:“在县东南二十里不其山下,正德七年知县高允中重建。”明黄宗昌《崂山志》亦载:“不其山下昔有康成书院,有草生,大如薤(xiè),叶长尺余,坚劲异常。草,人谓是康成书带草也。”清初顾炎武游历即墨时,康成书院早已不存。其《不其山》诗云:“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乾隆《即墨县志》也有对康成书院的记载。

  今天的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书院社区有康成书院遗迹,附近的书院水库因此得名,青岛国学公园内辟有康成书院。崂山南麓太清风景区亦建有康成书院。

  淄川康成书院历史久远,有康成书院、郑康成庙、晒书台等遗迹。嘉靖《淄川县志》载:“康成书院在县东梓橦山十里许,书院之设不知起于何年,岂郑公关中得道东归,其齐地生徒讲道而设耶?抑后世尚诗书崇儒术据黉(hóng)山胜槩追述而设耶?今郑公晒书台之残碣仅在,而书院荡然不存矣!书院之志,所以存羊之意。”嘉靖《淄川县志》同时记载郑康成庙:“郑康成庙在东城门外一里梓橦山上,肇创无考。元节度张䕫修,济南府长山张泰亨撰记。”

  “郑公书院”是明清淄川八景之一。道光《济南府志·古迹·淄川》说:“郑康成书院,县志云:在黉山之阳,为邑景之一。晒书台,通志云:在县东北十二里黉山之麓。旧志云:在黉山畔。《三齐略记》云:郑康成刊注诗书日,栖迟于此,台畔有草,如薤而长,曰书带草。”黉山(即梓潼山)之东今遗有郑玄教授生徒的演礼台,附近的演礼庄因此得名。

  文登今有康成讲堂遗迹。雍正《山东通志》载:“长学山在县西四十里,汉郑康成授徒于此,有书堂遗址焉。”光绪《文登县志》载:“长学山在城西四十里,汉郑康成隐此教授生徒,有康成讲堂,今为圣皇庙。”文登人对郑玄这位异乡先贤给予了极高礼遇,清代将郑玄供奉文登县乡贤祠。

  清代费县有康成石室、注经台、郑康成祠、郑玄衣冠冢、郑城等郑玄遗迹,今属平邑县。雍正《山东通志》载:“康成石室,在县西南八十里南城山。郑城,在县西南七十里郑城社,邑志云相传郑当时为司农时所居,一说为康成避迹之地。”郑康成祠旁有乾隆皇帝行宫,乾隆皇帝三次驻跸,留有题咏郑玄的诗作。今平邑县郑城镇、康成庄皆因郑玄得名。

  “高密三李”诗风远播 外地方志记载事迹诗作

  高密诗派,又称李高密派、桐鹤诗派,因诗派创立者为“高密三李”李宪噩(字怀民,号石桐)、李宪暠(字叔白,号莲塘)、李宪乔(字子乔,号少鹤)三兄弟而得名。高密诗派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当时风行齐鲁,诗风远播粤西辽海,绵延达200年,对清代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清代各地方志对“高密三李”的记载,亦可见高密诗派当年的盛况。

  《重修天津府志》《畿辅通志》俱记载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巡幸天津时,李宪乔献诗列为二等并获赐锻匹一事。迨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巡幸山东,李宪乔又迎驾献诗,被取为一等,钦赐举人。

  李宪乔与寓居桂林的江西临川人李秉礼交好,李宪乔卒于广西,得李秉礼资助以归葬故乡。同治《临川县志》、光绪《抚州府志》、光绪《江西通志》皆载:“钱塘袁枚游桂林,与为诗友。又因袁交高密李宪乔。宪乔为刺史,于粤来桂辄下榻论诗,久而益契,因名所止曰‘栖鹤楼’。以宪乔字少鹤也。”“(李秉礼)与高密李宪乔刺史为诗友,宪乔自空一世,谓诗须有安身立命处,独赏韦庐诗,逐篇论定,为之序跋。及宪乔殁于永福任所,秉礼为了官欠并周其家属俾举匶(jiù)归,于诗遂有绝弦辍斤之感。”

  三李诗作频繁见于各地方志中。李怀民兄弟曾就读于济南白雪书院,因科考多次赴济南,与济南名士多有交往。《续历城县志》收录李怀民《泺口》,李宪暠《中元夜同人泛舟大明湖》《鹊华桥七夕》《题郭少府历下厅》《游城西漪园赠郭少府》,李宪乔《雨后龙山道中》《泺上访赵玉文同宿》《湖上送别》《湖上漫兴》等诗作。嘉庆《临桂县志》、道光《归顺直隶州志》、光绪《镇安府志》、嘉庆《广西通志》、光绪《宁明州志》、民国《单县志》、民国《贺县志》等地方志书皆收录李宪乔诗文。

  高密三李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以诗文倡和者甚多,全国各地不乏追随三李诗风者。民国《莱阳县志》记载莱阳籍高密诗派诗人赵曾说:“受诗法于高密李石桐、少鹤两先生。”道光《续修胶志》记载胶州籍高密诗派诗人宋绳祖说:“宋绳祖,字步武,二岁而孤,随母居外家,稍长,从高密李宪噩受业。去家四十余里,朔望必归省,寒暑风雨不敢爽期,宪噩尝称其孝以励及门。”《增修胶志》记载胶州籍诗人宋恩浵说:“有诗稿曰《岛鹤集》,盖刻意摹效贾岛、李少鹤云。”民国《福山县志》记载福山籍高密诗派诗人鹿林松说:“诗宗高密李少鹤兄弟,时二李作主客图诗,以格律倡后进,远近向风。而林松与莱阳赵庆之尤为杰出。林松凌厉峻削逼贾长江,殆由高密追唐贤者,人以是称诗学最。”民国《平度县志·诗人白澄泉传》云:“每恨不与高密三李同时。”同治《东乡县志》记载江西东乡名士吴士杭说:“为临川李氏延往桂林,教其家儿,得交诗人李少鹤刺史、李松甫比部,心好之,遂仿其体,宗张水部、贾长江二家,专为五言近体,即今集中编为《粤遊草》者,少鹤称其诗皭然泠然,凌霜拔俗。”民国《文安县志》记载河北文安诗人王璞说:“暇日喜为诗,嗜高密李氏主客图,清奇僻苦,殆有夙契。”

  李宪乔历官岑溪、柳城、归顺等地,为官甚有政绩,光绪《广西通志辑要》、光绪《镇安府志》、光绪《归顺直隶州志》皆为其立传。光绪《广西通志辑要》载:“李宪乔,山东高密举人,乾隆六十年知州事,明敏刚博,有政才,礼士爱民,尤工于诗,政暇尝以教州人士,州人初知韵语,皆宪乔之教泽也。”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