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传承人马才:拜师名家 勤耕不辍

潍坊晚报 2023-11-19 10:07:00

  

  马才表演《大实话》。

  ◤扫码欣赏山东快书(表演:马才)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说起山东快书,好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这个片段。在安丘,有一位痴迷山东快书的传承人,名叫马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派”山东快书第一代传承人刘洪滨的亲传弟子。他创作了一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快书作品,并计划进安丘部分中小学开设曲艺课堂,免费教孩子们打快板。

  一盘磁带爱上山东快书 摸索自学获奖受鼓舞

  “正月里刚刚过罢了年,年初一算是头一天。过罢了初一是初二,过罢了初二是初三……”今年51岁的马才一袭长袍,打着清脆悦耳的鸳鸯板,表演起山东快书《大实话》来朗朗上口、惟妙惟肖,逗得台下观众笑声不断。

  马才自小在东北长大,那时正是刘兰芳评书的火爆时期,《杨家将》《岳飞传》等一度风靡全国,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形象的表演形式引起了马才浓厚的兴趣。他经常一边听一边模仿,还经常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上演出。“9岁那年,我曾经在学校表演《呼家将》,一口气表演了1个小时,从那个时候起老师都知道我会说评书,一有文艺汇演就让我去演出。”马才说。

  13岁那年,马才跟随家人回到安丘老家。山东快书名家孙镇业是安丘人,发行了《孙镇业幽默山东快书小段》的录音带,他便买来听。“太阳出来照西墙,西墙西边有阴凉。你要唱歌先张嘴,不想说话就把嘴闭上……”在那一刻,山东快书独特的曲艺风格和语言魅力让他着了魔,年少的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为曲艺事业奋斗终生”的豪言壮语。从此,他与山东快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课余时间,马才勤学苦练,一段《喇嘛和哑巴》绕口令滚瓜烂熟。“我初三开始学习打快板,自己学,没人教,一直用右手打板,不知道用右手打板是外行。”马才说。他自编的快书《我们的校园》参加安丘县中学生文艺大奖赛,获得曲艺类二等奖。这对马才来说是最大的鼓励,他对曲艺之路充满了信心。

  业余演出10年 去聊城结识刘洪滨

  因对曲艺情有独钟,1992年,多才多艺的马才成为安丘县京剧团曲艺培训班的第一批学员。学习结束后,被特招到景芝酒厂,成为一名业余宣传队主力队员。

  在酒厂工作11年,马才业余演出10年,创作了山东快书、相声、小品、快板等大量曲艺作品,曾多次代表安丘参赛,屡屡获奖。每年腊月,酒厂都会举办春节晚会,邀请部分曲艺大腕到酒厂演出。有一年,孙镇业也受邀,带领学生回乡演出。“我记得孙镇业老师表演了一段《武松赶会》,这也是我第一次现场看孙老师表演,很过瘾,同时也加深了对山东快书的印象。”马才说。

  山东快书是我国300多个曲艺形式当中最大的一个曲种,当今山东快书有两个艺术流派,一派的代表性传人为山东省济南的杨立德,称“杨派”;另一派即为在北京的部队从事艺术工作的高元钧,称“高派”。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刘洪滨系高元钧大弟子,与孙镇业是师兄弟。

  马才如痴如醉地迷恋着曲艺表演,还专门到诸城拜访诸城竹板快书第一代传承人宋新民,二人多次同台演出,宋新民发现马才是说快书的好材料,若得名家雕琢,定能成器。2002年,刘洪滨正在聊城举办“全国第二届山东快书进修班”,宋新民向其推荐了马才。由此,马才结识山东快书名家刘洪滨。

  正拍、反拍是山东快书的“两条腿”,必须协调配合。山东快书讲究节奏,有道是“说书没板,丢人现眼”。由于习惯了右手打鸳鸯板,学习中,马才愣是八天没找准反拍。刘洪滨握住马才的手循循善诱,马才第一次找到了反拍的感觉,学了一段《一窝琉》。

  学习期间,马才渴望能正式拜师刘洪滨。马才对曲艺的痴迷与执着,尤其是对山东快书的热爱与真诚,也给刘洪滨留下了深刻印象。

  成刘洪滨入室弟子

  创作贴近时代作品

  从聊城学艺归来,马才觉得艺术道路刚刚开始。遵照刘洪滨教导,按照正规套路苦练基本功,喜怒忧思悲恐惊、手眼身步法、喷弹啃吐摩……表情、动作、嘴皮子,日复一日,不舍昼夜。一句唱词、一个架势不知要练多少遍,才能达到炉火纯青。“15分钟的《武松打虎》,我练了6年。”马才说。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投入其中,2003年马才辞职,进城开了一家演艺公司,做起了职业婚庆主持人。他经常参加比赛,每次结束,都会给刘洪滨打电话,哪怕取得一点成绩也要向这位老师汇报。

  时隔六年,终于等到了刘洪滨想正式收他为徒的好消息。接到电话后,马才激动万分,立马赶往北京。2008年3月,在师娘王维哲和几位师哥的见证下,举行了传统的敬茶拜师仪式,马才正式成为刘洪滨的入室弟子。“当时师父已经生病了,坐在轮椅上,受我的拜师礼。”马才说。拜师不到一年,传来恩师去世的噩耗。马才连夜赶到北京刘洪滨的家中,面对恩师的遗像长跪不起,泪满衣襟。刘洪滨享年81岁,从艺近60载,一生收了20个亲传弟子,马才排行第20,也是刘洪滨亲收的最后一个徒弟。

  铭记着恩师的教诲与嘱托,更继承了恩师的人品与艺品。近年来,马才勤耕不辍,创作并表演了《抄表》《抢险小夜曲》《行风在线润民心》《安丘美食》《中华情》《你我的中国》《安丘之美》《小区闲话》等一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快书作品,并多次获奖。

  马才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派”山东快书第二代传承人。在创作的同时,他潜心培养女儿马宁走上曲艺道路,将山东快书代代传承下去。“下一步,我打算在安丘部分学校开设曲艺课堂,免费教孩子们学习山东快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它。”马才说。

  曲种小档案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清末民初传入安丘。20世纪60年代以后,山东快书进入鼎盛时期。

  演唱者一人手持竹板或铜板(鸳鸯板)两块,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又名竹板快书,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山东快书”。传统曲目多为英雄除暴安良故事。2006年5月20日,山东快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图/视频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