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派竹板快书传承人王大伟:竹板铿锵 一抒豪情

潍坊晚报 2023-11-19 10:13:00

  

  王大伟表演竹板快书《数名人》。

  王大伟在学校传授技艺。

  ◤扫码欣赏诸城竹板快书(表演:王大伟)。

  王大伟从小跟着父亲参加民俗表演,长大后喜欢上竹板快书。他曾在部队文工团服役16年,一直把诸城竹板快书作为演出的重点,丰富战士们的文化生活。回到地方后,他更是试图把诸城竹板快书发扬光大,正式拜师学艺,免费进校园传艺,让诸城竹板快书焕发新的活力。

  考入省曲艺班

  特招为文艺兵

  “说的是咱诸城上下数千年,养育的名人数不完,诸冯的大舜数第一,创立了圣德传孝贤……”42岁的王大伟身穿一袭红袍,响亮的竹板配上朗朗上口的词格外悦耳。王大伟是诸城市舜王街道南曹村人,父亲是附近乡村小有名气的鼓匠,每逢过年就会参加各种乡村民俗表演,受父亲的影响,他也经常参与踩高跷、赶毛驴、耍旱船等民俗表演,耳濡目染,喜欢上了艺术。

  1998年,王大伟初中毕业后考入山东艺术学院下设的曲艺班,跟随中国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学习曲艺。“我有幸成为曲艺班的第二批学生。姜昆老师要求非常严格,我们不仅要学普通话,还要学形体、节奏、山东快板、相声等技艺。”王大伟说。

  曲艺班需要学习两年才能毕业。在学习期间,王大伟利用寒暑假回诸城的时间,拜访诸城竹板快书第一代传承人宋新民老师,跟着他学习诸城竹板快书。“诸城竹板快书和山东快书还是有区别的,竹板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的传统说唱艺术,先有唱词后配竹板,我是诸城人,所以对诸城竹板快书也很感兴趣。”王大伟说。

  2000年曲艺班毕业后,王大伟被分到泰安市艺术团实习。同年年底,因为有艺术特长,被特招入伍,成为一名文艺兵。

  部队故事写入快书

  服役期间到处演出

  在部队期间,王大伟每年深入内长山要塞区为战士们演出。常年守卫海岛的战士们非常辛苦,每次下部队,王大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感人故事。

  除了表演相声、小品外,他还把这些故事写成诸城竹板快书,用诸城方言讲故事、说故事,积极宣传正能量,宣传部队的好人好事。“诸城竹板快书以说故事为主,讲究手、眼、身、法、步融为一体,尤其讲究‘跳入跳出’,惟妙惟肖,极力渲染。”王大伟说。他的表演丰富了战士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他们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部队服役期间,王大伟不仅把欢乐带给了战友们,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王大伟还向部队文艺骨干传授诸城竹板快书的技法要领。王大伟的得意弟子夏林精通小品、曲艺创作,经常跟随他学习并多次获奖。“我的徒弟也是我在部队的搭档,我俩经常一起创作、演出,有时下连队一次住半个月,到处给战友们演出,看到战友们喜欢我们的作品,掌声不断,我们很有成就感。”王大伟说。

  快板与工作结合

  宣讲比赛获佳绩

  2017年,王大伟从部队转业到诸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成为一名执法人员。他工作之余发挥特长,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普法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城市管理法律意识,宣传正能量,加强与群众之间的沟通。

  传统的诸城竹板快书包括《武松打虎》《武松打店》《鲁达除霸》《景阳冈》《东岳庙》等经典曲目,王大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以“综合行政执法”为主题,结合工作和身边的好人好事等,创作了不少新曲目,如《城管来了》《还秤砣》《魏榛情》《填表》《挖井记》等,宣传综合行政执法正能量。其中《魏榛情》在诸城市“中国梦·新时代·祖国颂”百姓宣传比赛中,荣获曲艺类一等奖;《填表》在潍坊市“中国梦·新时代·跟党走”百姓宣传比赛中,荣获曲艺类二等奖;《挖井记》在潍坊市“中国梦·新时代·话小康”百姓宣讲比赛中,荣获曲艺类一等奖。

  诸多荣誉的背后,是王大伟默默的学习和潜心研究。2022年,王大伟师从竹板快书表演民间艺术大师、潍坊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城竹板快书的传承人乔鲁彬,进一步提升竹板快书技艺。“算上在军营里培训过的学员,诸城竹板快书的‘军营传承’已历五代。我的老师乔鲁彬、老师的老师王立坤,以及王立坤的老师宋新民,都曾进过军营。”王大伟说。2022年,王大伟被确定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城派竹板快书第四代传承人”。

  免费传授竹板快书

  正组建非遗艺术团

  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和了解诸城派竹板快书,王大伟不忘传承。2022年,他成立了诸城竹板快书综合传习中心,专门教授传统曲艺艺术。目前,传习中心每年教授学员近100人,走出一大批优秀曲艺人才。

  从2019年开始,王大伟每年坚持参与“曲艺艺术进校园”活动,免费传授竹板快书等曲艺,让学生们了解曲艺知识。2022年,诸城市文化馆组织开展2022“薪火工程”,王大伟开始为东鲁学校的学生们上曲艺课,每周一节,让学生们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2年被评为“诸城市最美退伍军人”的王大伟,业余时间还是一名“百姓宣讲员”,每年跟随省、市、县“百姓宣讲团”到社区、农村等进行宣讲,将健康新生活方式、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编成竹板快书,让百姓在文艺表演中受到教育,领悟家国情怀。

  回归生活、贴近群众的非遗才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目前,王大伟正在与诸城的非遗传承人群体策划组建非遗艺术团。艺术团将采用舞台节目的形式展演独立的非遗项目,向客人介绍诸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王大伟既是演员,又可以担任主持,用竹板快书串起整台节目。

  曲种小档案

  诸城竹板快书

  诸城竹板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的传统说唱艺术,先有唱词后配竹板。诸城竹板快书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可靠的一种是:清道光六年,进京赶考的落第举子返乡遇雨,滞留在临清客店。众举子以当地流行的武松故事为题材编成了唱词,大肆嘲讽社会和朝廷,成《武松传》最初之脚本,后经过不断研究实践才演变成今天的竹板快书。四页竹板配合说唱,具有气势强烈、语言粗犷、村野气息浓等特点。诸城境内就有打“呱嗒板”(两页竹板)走街串巷、出村入户,用顺口溜的方式边打边说进行讨要。后又发展成为两页大板、两页小板,大板打过门,小板打节奏,分摇板、扣板,吸收运用了锣鼓经的花点,极具渲染力。诸城竹板快书独具特色,运用方言,以说故事为主,在板式上也不同于一般竹板书和数来宝,讲究手、眼、身、法、步,表演极富幽默感。一人表演多个角色,跳出跳入,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文/图/视频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