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趣谈 | 说“水”
潍坊晚报 2023-12-04 09:12:49
说“水”
□王觞
一提到“水”这个字,大家可能非常熟悉,天天喝嘛。但是,若是问“水”字的本义,怕是绝大多数人不知晓。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象众水并流。”
这就给了我们两个信息:一个是这个字是象形字;一个是取象于流水,而且是很多水。
我们再看看“水”字的甲骨文字形:
相信大家已经了解,“水”的本义应该是水流。《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说古人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远取诸物,大多是取自自然环境。那么,自然环境中的水流,自然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河流了。
“水”字,作为部首时常写作“氵”。今天汉字中,凡有“氵”这个部首的,其本义基本是河流之名,比如:
“江”的本义即指今天的长江;
“河”的本义即指今天的黄河;
“潍”的本义即指今天的潍水;
“汉”的本义即指今天的汉水;
“渭”的本义即指今天的渭水;
“泾”的本义即指今天的泾水;
……
也许有人会问,“治理”的“治”,明明是个动词,怎么可能会是河流之名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我们来看看《说文解字》就明白了。
《说文解字》对“治”的解释是:“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从水,台声。”
《说文解字》给出的定义是“水”,换成今天的话语就是“河流”。而且,《说文解字》还把这条河流的发源地与流向给出了描述。
那么,怎么会从河流的名称变成动词的呢?
清代大学者段玉裁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说:“按今字训理,盖由借治为理。”
为什么会“借治为理”呢?这必然有个缘故的。我们不妨一起“探秘”。
《说文解字》说:“理,治玉也。”古人“治玉”,是要先搞明白玉的纹理,比如哪一条纹理比较坚硬,哪一条则相对松软,因而择其薄弱处下手。这与“庖丁解牛”相类了。
这就与“治”的字义形成了内在联系。“治”既然是河流,河流也是有走向、走势的,其走向、走势也是自然形成的,符合“天理”的。而人类治理河流,防止其溃流泛滥,也是要按规律进行的。这就与“治玉”相类了。
所以,古人把“治”字借用为动词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能有朋友会问,为何不借用“江”“河”这些字呢?
这可能与先民的口头语言有关系,只是我们缺乏必要的证据资料,今天看来反倒是“不足征”了。
还有个常做动词的“泄”字,其本义也是河流之名。《说文解字》说:“水。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
那又是为什么用作动词了呢?
这里倒不是借用,而是字义的引申。河中流水淌过,有发散之象,又与物中漏出之水相类,所以引申有“泄出、泄漏”等意。
《诗经·大雅·民劳》有“惠此中国,俾民忧泄”句,即是用的“发散”之意;《管子·君臣下》的“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一句,用的便是“泄漏”之意。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古今字义变化很大。我们往往需要通过细致入微地考察,才能发现古今演变的一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