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下毒计制造太河惨案
潍坊晚报 2023-12-12 15:17:32
太河惨案烈士罹难地点。
《大众日报》编发“太河惨案专刊”。
亲历者撰写的《太河惨案真相》。
秦启荣十分受蒋介石宠信,接受监视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并与其配合剿共灭共的任务后,他为了驱逐山东的八路军,主动与日本特使冈村宁次接触。作为复兴社分子,他早在1938年初就在山东反共搞摩擦。后制造震惊全国的太河惨案,他在山东的反共达到顶点。
极受蒋介石宠信 赴重庆接受任务
秦启荣,字向村,1903年出生于山东邹县(今邹城市)北关街石家庄村。小学在邹县书院读书,1922年考取济南山东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南下考取了黄埔军校第六期。有人称他是被蒋介石破格录取的,不实。他是入校后以学生身份结识的校长蒋介石,逐渐成为他的得意门生。
1928年夏,秦启荣毕业后到南京担任陆军大学国民党特别党部干事。次年被蒋介石委派来山东,相继担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执行委员、书记长,国民军训练处副主任,其间入复兴社。1935年,蒋介石召秦启荣到重庆,交给他两个主要任务:一要严密监视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看其是否有违他的指令,可随时向他报告;二是与韩复榘密切配合剿共灭共。这段时间,秦启荣与韩复榘,在权力和私欲方面勾心斗角,在剿共灭共方面却配合默契。秦启荣在日本人的资助和支持下于济南建起豪华的“启荣府”,先后娶了多房姨太太,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秦启荣任冀鲁边区游击司令。1938年1月,蒋介石诱杀韩复榘之后,山东省的军政大权暂时落在秦启荣手里。但紧接着,蒋介石选择资历比秦启荣深的青岛市长沈鸿烈为省主席,同时鲁苏战区成立,秦启荣只是担任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队第五纵队司令。
沈鸿烈就任省主席后,将邹县、滕县、曲阜、泗水、淄川、博山、临朐、泰安、新泰、莱芜等县划为第十二专区,秦启荣担任区专员兼保安司令。1939年2月,又任命秦启荣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后沈鸿烈因与于学忠不和调重庆,秦启荣代其担任省政府鲁南办事处主任。
国难当头不识时务 积极执行反共政策
国共合作抗日后,山东的共产党、八路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势发展很快。看到共产党经营山东起势,蒋介石坐卧不安,马上调整了政策——这一变化始自1939年初。蒋介石有一则日记很值得关注:1939年1月1日,他只写了两条。一条是开除汪精卫的党籍,另一条涉及我党军队。称“目前急患不在敌寇,第一在共党之到处发展,其次则在沦陷区游击队之纷乱”。此时距国共联合抗日仅一年多。
1939年1月21日至1月30日,秦启荣到重庆参加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由一年前的国共一致对外变为政治反共为主、军事反共为辅的“溶共”“防共”“限共”方针。秦启荣心领神会,一回到山东,立马推翻了共产党提出的“抗日高于一切”,疯狂叫嚣“宁伪化,不赤化”“宁亡于日,勿亡于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以不打”,疯狂破坏山东的敌后抗日斗争。为了驱逐山东的八路军,他居然主动与日本特使冈村宁次接触,并渐渐取得其信任。这有来往电文作证。冈村宁次称他“皇军的忠实朋友秦启荣司令阁下”。
其实,秦启荣作为复兴社分子,早在1938年初就在山东反共搞摩擦。那年4月,秦启荣指使国民党保安独立第二旅旅长韩炳臣重兵袭击我胶东三军七大队;还调集大批兵力攻击我驻莱芜的四支队;组织第五战区十六支队张金铭、保安独立二十六旅旅长秦毓堂、第十六支队独立大队司令焦盛卿分四路合击我胶东第三支队。7月,又指使国民党游击第七纵队司令申宪武重兵围攻我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总队;指使保安第六团团长张景南、高竹筠袭击我三支队司令部;10月,又调集国民党第七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蔡晋康和保安独立二十六旅旅长秦毓堂围攻我五支队……大大小小有90多次摩擦。
国民党党代会归来后变本加厉,更加疯狂了。总之,秦启荣在中华民族的危难关头,置亡国灭种于不顾,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卖国贼。在山东,他是贯彻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最积极者。
与四支队多次摩擦 莱芜事件公开反共
1938年3月间,秦启荣占据莱芜,把他的十二专区司令部移至鲁中山区田黄镇。此时,在徂徕山起义基础上建立的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一部,也在莱芜活动。秦启荣为独霸一方,屡与第四支队搞摩擦,经常扣捕、尾追第四支队人员。第四支队为反击,于29日巧取莱芜城。秦启荣大怒,亲率万余兵力欲夺回莱芜。双方在莱芜问题上陷入僵局。为避免冲突,中共部队主动撤出莱芜城,并派员谈判。秦启荣余怒未消,居然将谈判人员扣押,演变成“莱芜事件”,并对撤出部队一路追击。
“莱芜事件”是秦启荣联合抗战时期反共的第一次公开表演。
210名官兵遭杀害 太河惨案震惊全国
1939年3月下旬,我鲁北清河区坚持敌后武装斗争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需要,奉山东分局之命,选派了62名优秀干部、战士,赴鲁南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途中要经过秦启荣的辖区。当时八路军第三支队第十团派出两个连组成护送营,由营长吕乙亭率领,负责护送至沂水山区的山东分局驻地。
1939年3月27日,队伍行进至淄川以东山区,要通过太河镇。未到太河之前,我军为防不测,曾派员与在太河镇驻防的秦部王尚志联系,王尚志是昌邑大营人,曾经考取黄埔军校三期,因犯了错被开除。八路军联系时,王尚志刚刚从昌邑、安丘经高崖、冶源、五井来投靠秦启荣,被秦启荣派到博山境的太河镇。
王尚志答应八路军可以通过,但此时他早和秦启荣一样是复兴社的一分子了,怎可能轻易放过八路军?二人设下毒计。
3月30日,我军270余人到达太河镇太河村。太河村南北狭长,周围有一丈多高的石围墙。围墙与淄河之间,是一条三四米宽的通道。我军在中午时分来到村西北角,顺着狭窄的通道往南走。当大部分人员走近太河村西门外的围墙时,一架架机关枪突然从围墙上露了出来。敌人用猛烈的火力将我军压制在毫无遮蔽物的狭窄河滩上。带领尖刀班走在最前面的护送营营长吕乙亭当场中弹牺牲。随后,太河村西门大开,村内敌人和在南山、北山、西山的敌人从四面包抄过来。我军最后除60人脱险外,210名干部战士落入敌人的魔掌。鲍辉、潘建军等八路军优秀干部英勇不屈,誓死不降,被残酷杀害。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太河惨案。
秦启荣谎称“一场误会” 《大众日报》揭露真相
太河惨案发生后,秦启荣却谎称“太河事件是一场误会”。为彻底揭露顽固派的罪行,根据延安中共中央的指示,山东纵队总指挥张经武和政委黎玉向全国通电,揭露太河事件的真相,并致电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央政府,要求惩办罪魁祸首秦启荣。
《大众日报》1939年4月17日编发“太河惨案专刊”,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视野曝光,其中逃出者撰写的《太河惨案真相》一文,对事件经过作了更为具体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