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文明探源,焦家遗址见证中华文明的厚度 | 黄河时评
新黄河客户端 2023-12-13 19:30:00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在历史长河中,名人辈出,文化灿烂,齐鲁风韵浩荡悠长。
一部山东考古史见证中华文明的厚度。近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成果公布,其中就包括山东济南焦家遗址新发现的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这充分说明了焦家遗址及其所在的海岱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早前,在2016年和2017年的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后,焦家遗址因“展示了大汶口文化中期至晚期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为我们认识黄河下游史前社会的转变及复杂化的程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料”,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为什么要实施文明探源工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华文明作为唯一延续不断的文明,长久以来一直为我们所骄傲和自豪。从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角度看,必须要知其所来,而焦家遗址的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和众多其他考古成果一起,证明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一部信史。
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就体现在文明的进步中,城市的出现,就是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作为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焦家遗址对解决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意义重大。从城池营建、王权产生、金字塔形社会结构、礼制起源等角度,焦家遗址形成了中国文明起源的早期系统性证据,是中国古国时代第二阶段“社会分化进一步凸显,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加强”的典型代表,其鲜明的“世俗性”权力特征显示出我国“民本邦固”“井然有序”的深厚历史根源,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典型黄河样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焦家为中心的100平方公里内有6处遗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独有,清晰展示出近万年“古文化—古国—王国—帝国”的完整历史脉络,深入阐释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突出特性和多元一体格局,为文明起源“中国方案”提供了代表性区域案例。
有意思的是,在焦家遗址编号M184的大墓中,考古人员曾发掘出了被誉为五千年前“山东大汉”的骨架。根据科学推算,这个男性墓主人的身高近2米。一直以来,每当提起山东人,很多人会联想到“人高马大”“山东大汉”这样的字眼,而焦家遗址的考古发掘也证明,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山东人身高就已如此“伟岸”。
焦家遗址墓葬中墓主人的形象还原
追寻上古文明,就是对未来的致敬。而“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则是现代人的使命。2018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反响热烈。由此可见考古遗产“识其所在”的价值:一方面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焦家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推动中华文化持续焕发时代光彩;另一方面,要加大公众对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知晓度,进而深入探寻中华文化在未来的发展。
考古发掘还在继续,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脚步不会停止,而从焦家遗址所承载的意义看,这一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典型黄河样本,也必定会成为文化“两创”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