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悦诚评 | 人生缘何不快乐 只因未读苏东坡
潍坊新闻网 2023-12-21 09:36:20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徐永信
最近刚刚读完《苏东坡传》,作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确实值得一读再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之前就了解到这部作品,也对苏东坡和林语堂都怀有深深的崇敬和喜爱之情,但一直未曾拜读。后来知道这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创作的,更为惊叹,林先生真不愧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及至开始读和整个读的过程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林语堂写出了这篇传世传记,让东坡居士穿越近千年又活在了人们眼前?
这本书开篇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深意,一个“乐”字就把两位顶流级的大师悄然连在了一起。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林语堂是著名的幽默大师,都乐观得无可救药,至于著作等身、多才多艺等标签还有那一堆同样长的头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们两个好像是一对跨越时空神交已久的挚友,他们惺惺相惜、意气相合,从而成就了《苏东坡传》。
苏东坡的“乐”体现在他的作品当中。林先生认为“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首先,苏东坡以写作为乐,他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他屡屡“以笔买祸”,却“不知悔改”,“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他的命,他却坚持写下去,依然乐此不疲。其次,他的作品让人快乐。欧阳修说每逢收到苏东坡新写的诗文,他就欢乐终日。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的是山水之乐;“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说的是生活之趣;“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吃货”的豪放;“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是肆意的调侃。他字里行间的这种旷达自喜、独抒性灵,真的是让人不得不爱。
苏东坡的“乐”体现在他的生活当中。他是一个旅游达人。他曾辗转十余个地方为官,每到一处,无不纵情于山水之间,他总能在山川的壮美中寻找快乐、激发创作灵感。
他是一个农民。书中说:苏东坡如今是真正耕作的农夫,并不是地主。他在诗里说:“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在当时“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种地是为读书人所不齿的,但他不顾世俗的眼光,向老农们虚心求教,带领着家人垦荒辟壤,耕田犁地,播麦种豆,修塘打井,躬耕其中,自得其乐。
他是一位美食家。由他发明并流传于世的美食就有十余种,以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鱼为代表。喜欢烹饪的人大都是勤快的,苏东坡在勤快之余更是善于钻研和探索,在创造美食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为自己坎坷波折的一生增色、增香、增味。
他有一个庞大的朋友圈。苏东坡是出了名的爱交朋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真真是一点也不夸张。他的朋友圈有皇帝,也有平民百姓,有政敌,更有文人墨客。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能迅速跟当地人打成一片,特别是他与普通老百姓的结交,体现出他悲天悯人、爱民如子的伟大情怀。
苏东坡面对困难表现出的豁达、乐观的精神似一道永恒的光,穿透千年,温暖人心,照亮未来!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有诗云:“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这不正是苏东坡一生的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