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好戏 | 昌邑马渠村:借力“红色财富”富起来

潍坊新闻网 2023-12-25 14:40:01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坐落在渤海莱州湾南岸的昌邑市龙池镇马渠村,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底蕴深厚。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中共昌邑县委、县政府和县独立营(大队)驻地,是保卫“渤海走廊”的指挥中心。无数革命先烈与当地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保卫“渤海走廊”安全畅通、昌邑革命斗争的胜利作出贡献,也为后人留下“红色马渠”这一丰厚的精神财富。

  如何让这一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借力“红色财富”使村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更加富足,一直是摆在各届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面前的中心课题。

  从2020年开始,昌邑市开展了马渠村村史与革命斗争史抢救工作,发动村民,尤其是老革命、老干部、老党员的后代回忆先辈故事,将记忆落于笔尖、存于纸头,鲜活地展现出来。2022年,昌邑市又围绕落实中组部“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 建设红色美丽村庄”,坚持用足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对马渠村进行整体规划,确立以“党群同心得胜利”为主题,以建设“红色马渠、美丽村庄”为目标,让红色资源“动起来”、“活起来”,进一步打响“红色马渠”品牌,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要不是战士们在这里撇家舍业打鬼子,咱哪里来的好日子啊!”近日,在马渠村红色主题广场,一场特别的“情景剧”正在上演。来自马渠村的6名村民身着朴素且有年代感的服装走上舞台,饰演八路军战士、村民等角色,声情并茂地讲述“一把野菜”的故事,精彩的表演时不时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传承好红色精神是一代代马渠人的使命,而让每一处红色印记“会说话”、“可感知”,是马渠村“活化”红色文化资源过程中一直坚守的初心。

  前期,马渠村抢救深挖掘实施了“党史记忆抢救”工程,组织党员群众,征集到了各类红色家书等革命文物和资料。在此基础上,2022年马渠村以“红色马渠,美丽家园”为主题,规划“一街两点三区”整体布局,通过“坚强堡垒”“力量根基”“胸怀理想”“永葆本色”四大板块,对全村进行整体提升,并依托革命和历史旧址遗存,建设了15处现场教学点,全方位展示了马渠村的革命斗争史。

  在展馆内,除了摆放了300余件(套)红色记忆文物外,还在每处展馆都设置了2至3个“互动式”体验活动角落,如“纳军鞋”“叠军被”等,给参观者“沉浸式”体验感受。

  此外,在景区沿途,还开发了4堂行走式情景党课,建设5处以“小马扎·微党课”、“小马扎·微景剧”、“小马扎·红秧歌”等为内容的红色主题广场,特别是马渠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一把野菜”、“以命换命”、“兄妹参军”三台红色情景剧和“红色基因代代传”诗歌朗诵节目,真正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成为了马渠村红色研学项目中的“重头戏”。

  “在这个项目打造过程当中,我们深入发动群众,让群众来参与,让群众来共同把我们的一些革命事迹反映出来、挖掘出来,以充实我们的革命资料。”昌邑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中心教员徐言斌说,在项目打造过程中,马渠村村民的积极性让人难忘。“情景剧的参演群众,有的是村里开超市的,有的是开饭店的,有的是从事家庭养殖业的,他们都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纷纷要求加入我们的红色文艺宣传队。目前,村内成立了红色马渠秧歌队、红色马渠京剧同乐会,全村从事红色演出的群众达到70多人。”

  通过盘活红色资源,注入情景互动、“体验式课堂”等“新理念”“新趋势”,“红色马渠”的品牌“亮起来”,乡村振兴之路也愈发清晰。

  去年,马渠村“两委”搭借打造“红色马渠”的东风,进一步提升完善了村庄形象,先后集中拆除残垣断壁、整治弱电线路、新建综合健身广场、举办美丽庭院评比等,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让群众房前屋后“鸟语花香”,转角就有“口袋公园”、健身广场,提升群众的“微幸福”,推动村庄环境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全面升级。

  同时紧紧抓住红色研学与红色文旅的巨大流量,成立了马渠村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将村民闲置的土坯房进行改造,植入红色文化,打造精品红色餐饮、民宿,聘请村里的革命后代做餐饮、民宿管家,游客在入住或就餐时,还会听到管家讲述自己爷爷等革命先辈的故事。围绕红色文旅做好“土特产”文章,研究开发“马渠哈饼”、“马渠火烧”等系列产品,打造红色旅游“后备箱”经济。

   深挖活用红色资源,深拓红色旅游产品,如今的马渠村不仅换了“新颜”,焕发出勃勃新机,也在持续推动乡村运营、研学旅游和革命文化发展传承的乡村振兴路上实现了换道领跑。据统计,目前,马渠村年接待省内外参观学习者达5000多人次,2022年马渠村年收入达到74.24万元,同比增长71.49%。

  来源: 潍坊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孙华倩
通讯员:尹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