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出来的乡愁
潍坊新闻网 2023-12-29 10:44:01
“赶”出来的乡愁
◎王振千
记忆里的乡下集,处处透着原生态的淳朴和自然。人实在、物实惠,交易便捷,热热闹闹,是乡下集的“标配”,是人们“赶”出来的乡愁。
有人把乡下集概括为“土而奇”。“土”说的是集市上的物品都是些接地气的土特产,有的刚从树上摘下来,有的还带着泥土的味道,有的菜叶上的露水珠还没来得及“逃”走;“奇”指的是在城里的商场很难买到的“稀奇”物品,在这里却应有尽有,如刚挖出的野菜、刚晒干的中草药、刚剥皮的花生米,妇女用的针头线脑、绣针彩线等等。
有些上了年纪的城里人还专门来乡下赶集凑热闹,买“新鲜儿”。这里看看,那里瞧瞧,这边走走,那边逛逛,为的是寻找失去的感觉,嗅足这“集”的味道,享受这“赶”出来的乡愁,再顺便买上一大堆心仪的物品。
农村人很好奇地问:“乡下人都想去城里买东西,你们咋还跑到乡下来买呢?”
城里人会笑着回答:“乡下集买东西好啊!东西真,新鲜,价格又便宜。”
是的,乡下集上的蔬菜都是大清早刚从地里拔出或摘下来的。一个大娘拎着几只公鸡,毛色鲜亮,鸡爪尖尖,蹬腿弯弯,不肥不瘦,一看就知道是自己家里散养的。大婶筐里大小不一的鸡蛋,颜色自然,绝对是正宗散养的笨鸡蛋。
赶乡下集,不用慌不用忙,蔬菜摊、水果摊、日用品摊、衣服摊……琳琅满目,任挑任选,合适了再付钱。还有那庄户味十足的包子铺、油条摊、小吃摊,热气腾腾、鲜香氤氲的羊肉汤摊……买饭的、卖饭的、吃饭的都在热气缭绕中忙碌。
板凳、饭桌摆了一片,一个人或几个乡邻坐下来各要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汤,再叫上一壶“老烧儿”,吸吸溜溜,喝得双腮发红、鼻尖冒汗,要的就是这个氛围,吃的就是这种滋味。即使不到饭点也有不少人光顾,一拨人去,一拨客来。抬头遇见了熟人,聊聊家常,聊得差不多了,抬头看看太阳,道一声:“我再去转转。”然后消失在人群中……
还有一种人专爱赶“逛荡集”,他们往往不买也不卖,东看看,西瞧瞧。其中一部分是老人带着孩子看热闹,观“西洋景儿”,听“莲花落儿”,大人、小孩高兴得不得了。
“五天一个乡下集,买卖吃喝任由你。”乡下集,记录着农村人的喜怒哀乐,是镶嵌在乡愁里的靓丽符号,是一个永远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