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好戏 | 打造完整产业链,这个小村致富有道

潍坊新闻网 2024-01-04 08:52:39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2024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天,记者来到青州市何官镇南小王村,看到一派繁忙景象。蔬菜种植基地连片的无立柱高温大棚中,各种蔬菜长势旺盛,菜农们的脸上挂满笑容;在该村交易市场,工作人员娴熟地分拣包装蔬菜,准备发往杭州、重庆、北京等地;交易市场东侧的预制菜加工厂里,工人们忙着加工各种预制菜。

  南小王村是一个仅有318口人、42.53公顷土地的村庄。2008年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来,流转周边8个村400公顷土地,相继建设了1100个高温蔬菜大棚,大棚租赁年收入达到6000万元,固定资产3亿多元,社员连续两年每股分红3300元,合作社种植基地成为全国蔬菜重点保供基地,合作社辣椒产业年销售1亿多元,走出了一条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

  孙国贞察看茄子生长情况。

敢为人先

成立青州市第一家土地合作社

  2008年,南小王村党支部书记孙国贞多次带领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最终确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青州市第一家土地合作社,集中流转全村土地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每亩地为一股,保底每股一年480元。

  合作社投资建成蔬菜大棚,承包给本村及周边村民种植蔬菜,仅大棚租赁年收入便达到6000万元。合作社每年按比例留足发展资金,将5%的收益归为村里的公益金,剩余资金根据股份二次分红,确保村民受益最大化。经过5年的接续发展,南小王村形成了辣椒、茄子、苦瓜等规模化种植基地,合作社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抢抓机遇

蔬菜大棚蝶变升级

  为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对蔬菜大棚设施进行蝶变升级,2013年,孙国贞抓住机遇,签订山东省“土地流转信托”第一单,在不改变农村土地农业用途及坚持集体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信托给企业,为建设高科技蔬菜大棚提供资金支持。

  在将老式大棚改造的同时,合作社加快流转周边村庄土地,不断增建蔬菜大棚。截至2023年底,合作社共计投资建设1100个第七代新式高温蔬菜大棚,引进专业技术团队和新设施新技术,搭建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推行智慧化种植管理。

  董秀芹与丈夫采摘辣椒。

  何官镇后演马村56岁的董秀芹和丈夫承包了2个蔬菜大棚种辣椒。董秀芹告诉记者,大棚设施越来越先进,打药施肥浇水全部自动化,减少了劳动强度,辣椒价格稳定不愁卖,“我们一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多亏合作社提供的各方面便利。”

建设交易市场

开辟蔬菜直供销售渠道

  随着蔬菜产量的增加,如何方便菜农卖菜、卖出好价钱,成为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2018年,孙国贞引进专业蔬菜经纪团队,由合作社提供土地,专业蔬菜经纪团队成立的营销公司投资建设蔬菜市场并负责运营。该市场不仅服务合作社菜农,还辐射服务周边村庄农户。2022年,该市场营业额达到4.3亿元,南小王村合作社种植基地的辣椒销售超过1亿元。

  1月1日下午,记者在蔬菜市场上看到,不断有菜农前来交易,工人们娴熟地将蔬菜分拣、装箱、装车……整个市场井然有序。一位负责分拣包装的工人告诉记者,现在每天能挣200元左右,忙的时候能挣到300多元。

  蔬菜市场里,工人们正在分拣包装甜椒。

  “我们市场供应的蔬菜量大质优,与多个城市建立直销供货,有一定的价格话语权,收购蔬菜价格相对稳定。运输货车也是市场自营的,降低运营成本,方便及时调配车辆。”蔬菜市场营销经理魏彦泉说。

  南小王村合作社还在蔬菜市场附近引进一家食品厂,加工生产预制菜,形成完整产业链。“蔬菜价格高的时候市场先卖,蔬菜价格低的时候我们收购加工预制菜,为菜农降低风险。”食品厂负责人袁浚凯说。

  “好种子才能种出好品质。我们准备在新流转的土地上建设现代化育苗孵化基地,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发新品种并进行试种,大批量孵化育苗,为菜农提供优良种苗服务,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今年会组织农民进行集中农业技术培训,让农业高科技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让农民成为产业技术工人,加快发展步伐。”孙国贞说。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洪明/文图

责任编辑:封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