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与《戒子益恩书》
潍坊新闻网 2024-01-05 10:40:58
郑玄与《戒子益恩书》
◎高翔
郑公祠 窦浩智 摄 (资料图片)
郑玄,东汉末年经学大师,北海高密人(现潍坊市峡山区郑公街道),汉末学术东移,郑玄起到了支柱作用。央视曾经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礼记篇》,以《礼记》为引,对郑玄这位大师的生平、著作、家世等作了专门介绍。
郑玄少时卓尔不群,曾任乡啬夫(类似于现在的社区主任)、郡吏,后辞职,到当时洛阳的最高学府——太学受业,又在马融门下夙夜苦学。四十多岁时归乡,已成为儒学大家。
本来,在那个时候以郑玄这样的学问,道德上又没有任何污点,是要被朝廷征召做官的。可不巧的是,朝廷大行党禁。郑玄的恩师杜密,在北海相任上曾慧眼识珠,把郑玄从乡啬夫调到郡里为吏。因了这层关系,郑玄被定为杜密的故吏,随杜密一起上了“黑名单”,不得担任公职。
党禁大约没有让郑玄产生颓废的情绪,他反而更专心地研究学问,教授学生,遍注儒家经典。
14年后党禁解除时,郑玄已经近60岁了。他打破了经学的家法,注释与著书“几百余万言”,创立了“郑学”,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作出了无与伦比的杰出贡献。
孔融特别推崇郑玄,孔融任北海相时,指示在高密设郑公乡,出资重修郑家门前路,并将郑家大门命名为通德门。而高官们争相举荐郑玄到朝廷里任职。
可在当时,朝臣和宦官势如水火,官民矛盾愈演愈烈,最后酿成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种种社会危机,让郑玄了然放弃做官的念头。
据《后汉书》记载,郑玄唯有一个儿子叫郑益恩,孔融任北海相时,推举郑益恩为孝廉,在孔融被黄巾军围困时,郑益恩勇往解围,失掉了性命。
公元190年左右,北海一带黄巾军孔炽,旧有的社会秩序已乱,孔融因事得罪了权臣董卓,被委任为北海相。上任之初,孔融收合士民,起兵讲武,与黄巾军展开了两次大规模战斗,第一次领郡兵逆击张饶率领的黄巾军,结果为饶所败,退保朱虚城(现临朐东南城头村一带);第二次则是被黄巾军围在都昌城(现昌邑),请平原相刘备派兵三千解了围。两次和黄巾军作战,应该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之前的事。
北海黄巾兴盛时,陶谦治下的徐州,境内晏然,户口殷盛,流民多归之。郑玄也在此时南下徐州,依附陶谦避难。
只是,陶谦手下的将领杀掉了曹操的父亲曹嵩并抢走了其财产,引起了曹操的报复,于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兴平元年两次攻打陶谦,以报杀父之仇,凡破城皆屠之。从此,徐州成为杀伐之地,民不聊生。兴平元年,陶谦病死,郑玄失去了依托,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重回到故乡高密。
已任北海相六年的孔融,被刘备表荐为青州刺史,而袁绍任命自己的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谭领兵围攻困在城里的孔融,自春至夏。城陷时,孔融乘夜色跑掉,妻子被袁谭捉住。
逃跑后的孔融被征召到朝廷任将作大匠,建安二年代表朝廷到邺城册封袁绍为大将军,直到被曹操杀害,没有再回北海。
在故乡高密的郑玄已经七十岁,他自知年岁已高,想起身后事,便作《戒子益恩书》给儿子益恩,这篇《戒子益恩书》有对自己人生的简略回顾,有不肯出仕的缘由和述先圣元意、思整百家不齐的信念。嘱托儿子“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告诫儿子处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等等。
这说明,孔融离开北海到朝廷任职后,郑益恩还在郑玄膝下,享受着父亲的教诲。似乎并没有“及融为黄巾所围,益恩赴难陨身”的情景发生。
怎么办?央视播放的《典籍里的中国·礼记篇》里,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时间定在建安元年,袁谭率领军队围困孔融,郑益恩率村丁百姓去解救,被袁谭的士兵杀害,树立了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完美形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官渡之战正酣,身患重病的郑玄被袁绍强逼随军,至元城县(今河北大名县一带),病情加重,六月离世,享年74岁。
《后汉书》记郑益恩有遗腹子,郑玄以孙子的手纹似己,取名为“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