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辽三彩”

潍坊新闻网 2024-01-05 11:28:45

走近“辽三彩”

◎崔斌

△辽三彩双龙瓶 (图片由青州博物馆提供)

  辽三彩是和唐三彩一脉相承的一种陶瓷样式。唐三彩华丽而精细,元明陶瓷往往素雅而恬静,辽三彩却有古朴浑厚的特色。

  青州博物馆的这件辽三彩双龙瓶,黄绿赭三色,成就了辽三彩的千般变化。工匠们将三种色彩在器物上随性创作,如五彩云锦一般灿烂。整件瓶体上可见黄绿赭色,似乎随意地在瓶体抛洒,形成了不规则的自由的斑块。绿色深浅多变,在瓶体表面趴伏,如同葡萄叶片、藤蔓枝干。黄颜色斑块点点,叠加在绿色之间,却也有了深浅浓淡、疏密的变化。再加上那几处赭色斑块,天马行空地点缀于瓶体的角落,没有任何的规则可言,却又让人感觉无比妥帖舒服。

  这是绘画中的写意吗?如此说,瓶体上的布局也是可圈可点的。密不透风,疏可跑马。说的就是这个吗?怎么就能够感知到浓淡干湿枯的种种情境呢?在酣畅淋漓的泼墨之中,作者也没有忘了留白。在瓶体的中下部分,那些通透的空间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

  从头到脚看去,仿佛可以看到当时工匠的一举一动。他们手法娴熟地制坯,拉坯成型,在瓶体上堆贴上两条龙。在基本晾干后,在瓶体上刻画出纹饰,涂上白色釉料,将调好的黄绿赭色釉料涂抹在瓶体上,然后低温烧制。一件辽三彩就这样出炉了。

  这件双龙瓶采用了传统的龙的纹饰。龙是华夏最高等级的祥瑞,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的青铜器上,已经有了龙纹,以后龙纹就在各种器物上多有出现。

  在浙江省余姚博物馆的东晋鸡首壶上,已出现龙首的手柄。唐宋之后,瓷器上的龙纹就更多,并且组合丰富,龙纹和祥云、海水、池塘、花卉多样组合。

  至于龙形纹饰,成双成对地出现是中原地区龙形装饰的一个特色,也有双龙戏珠这样的吉祥寓意。商周的龙纹往往凝重庄严,汉代的龙仙气飘飘、腾云驾雾。这件辽三彩双龙瓶上的龙却粗放质朴,不形似,有神韵。龙身灵活修长,龙身上鬃毛高耸。三种色彩的运用,让这两条龙色彩斑斓,却和其他时空的龙明显相异。

  有意思的是辽代陶瓷往往是在器物的顶部造型的,如在皮囊壶顶部有人物,葫芦执壶的顶部有葫芦的造型,凤首瓶就是在顶部有凤凰的图案。像提梁壶,也是在顶部有提梁和壶嘴最为明显。人首鱼龙壶,最夺人眼球的,就是人首和鱼尾,都在器物的顶部。

  对于“顶上功夫”的执着,也映照在这件双龙瓶上。

  这件器物可能流入了一个殷实的人家,被当作酒具。据说在瓶底还检测出了酒的残留物。这是一个发现,又是多么重大的改变。

  在唐代之前,这些陶瓷的瓶罐、盘盏还是主要用在墓葬的,只见于墓室之中。时光转到辽代中期,统治者开始严禁拿金银器来随葬。取而代之,墓葬中就开始寻找一种有奢华意味的器物,辽三彩应运而生了。

  不知何时起,辽三彩进入了辽人的日常生活,餐桌厨房、家居游牧,处处可见它们的身影。三彩艳丽,辽代人勇敢地把它放到了现实中,让生活也变得多彩夺目起来。

  辽代人是兼容并蓄的。从模仿到创新,模仿唐三彩,学中原手法,还融汇进了契丹的元素。他们把自己传统的皮质和木质容器的纹饰,引入陶瓷器物中,就有了皮条、皮扣、皮雕花。皮囊壶上面那些皮革的缝制痕迹如此逼真。

  契丹的元素也在这件双龙瓶上显现。比如那施用釉色的狂放不羁、龙纹饰的简单质朴、底部的露胎、龙头的粗线条,整体风格偏豪放。在装饰中用划花表现纹路。釉色之间不交融,形成强烈的对比。这辽三彩,真是不同于唐三彩。

  辽三彩,承继了唐代的工艺,开创了辽风,以致影响了金元两代,可谓独具光芒。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