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水剑丨攻略里“埋坑藏雷” “玩命”打卡当休矣
潍坊新闻网 2024-01-24 14:20:09
攻略里“埋坑藏雷”
“玩命”打卡当休矣
□潍坊融媒评论员 于哲
据《北京青年报》,近日,一男子按照“网红打卡攻略”进入南京西站,不幸被高压电弧灼伤。针对一些“不靠谱打卡攻略”,多地政府部门曾发布警示称,一些所谓“网红打卡点”并非正规景区,存在安全隐患。有律师表示,若游客明知其目的地不属于景区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则其行为属于“自甘风险”情形,发生意外不得要求其他主体对其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近日,一男子按照“网红打卡攻略”进入南京西站,不幸被高压电弧灼伤。这是一起本不该发生的悲剧,事件的责任认定还有待相关方面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深思。
近年来,“打卡式旅游”已成为一种新时尚,不少网友热衷于在平台上分享交流各类旅游感受。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游客也习惯在出行前先搜索攻略、做足功课。而部分博主为了博取眼球、吸引流量,则争相挖掘“冷门秘境”,将许多缺乏安全保障的偏僻景点推荐给众多网友。打开网络不难看到,凡是有风景的地方,无论危险与否,不管有无禁令,纷纷被挂上“免费极限穿越路线”“小众宝藏景区”“探索城市神秘建筑”等名头,精修配滤镜的“绝美大片”再加上花里胡哨的营销文案,很容易吸引人们去寻求新鲜刺激。
而在现实中,此类“小众”“出片”的“网红打卡地”多数并非正常旅游景区,有的根本不适合没有野外求生经验的普通旅行者,有的则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设施,甚至根本没有对外开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些“打卡攻略”里看似是“景”,实则是“坑”。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方面,发布此类“打卡攻略”的博主们应该明白,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推荐此类信息,在明知危险却故意引导他人前往,甚至诱导游客违反景区规定翻越护栏等保护措施、扰乱公共秩序等行为,不仅违反社会道德,结合具体情形甚至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作为媒体平台,也应承担起对此类内容的监督责任,对于危险的行为应该进行安全提示和内容审核,对明显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内容应及时删除。
在社交网络时代,丰富多样、个性鲜明的旅行“打卡攻略”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多元的参考与选择。但大家必须牢记,网络信息真真假假、鱼龙混杂,要注意仔细甄别,特别是野外出行,更要具备相应的安全常识和求生技能,理性谨慎前往,始终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