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辞灶

潍坊新闻网 2024-02-02 11:03:48

辞灶

◎张铭璇

  一年之中,每逢朔望,房主多有祭祀,惟有腊月二十三祭灶不同平常,称曰“辞灶”。辞者,辞别也,意即辞别“灶神”。民间传说“灶神”上天言事,汇报一年之中房主的为人善恶,因此才有祀之“糖瓜”,多说好话的祈盼。细究其始,灶乃“五祀”之一,本祀“灶神”,俗称“灶王爷”。

  《礼记·礼器》孔颖达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灶神”之祀,源起于“火神”。原始社会人们茹毛饮血,未知熟食,不仅品不出食物美味,而且极易引起肠胃病。当人类利用火烧烤食物之后,开始了对火的崇拜,燧人氏钻木取火术普及后,人们便奉燧人氏为“火祖”。传说后来祝融发现了“击石取火”,后人便尊其为“火神”。当人类社会进入以家庭为单位之后,氏族部落时对“火神”崇拜的习俗便进入家庭,顺理成章地成为家庭灶房的祭祀。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多依赖风调雨顺,一旦遇上旱涝之灾,庄稼绝产,农人会因无米下锅受饿。人们祭祀“灶神”,起初是出于对“火神”的崇拜,后来演化成祈求“灶神”保佑灶厨兴旺,力避断炊。

  据《后汉书·阴识传》记载:“阴氏世奉管仲之祀,谓为相君。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因有史书记载,世人深信不疑,咸以“灶神”为求富乞贵之捷径,所以才有“五祀”之中“灶神”久祭不衰之现象。

  历代书籍对“灶神”是谁说法不一。《后汉书·阴识传》注引《杂五行书》云:“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夜被发,从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凶恶,宜市猪肝,泥灶,令妇孝。”从上述记载来看,彼时“灶神”并非祝融,而是一位“普通小神”。

  关于祀灶时间,北方地区多是腊月二十三日黄昏,南方一些地区则是腊月二十四日黄昏。据说此俗起源于中原地区,汉代灶祀均为腊月二十三,至晋代,汉人南迁改为腊月二十四。其因是祭灶日期有“官三民四”的说法,官宅辞灶在腊月二十三,民宅辞灶在腊月二十四。山东就保留了腊月二十三辞灶习俗。

  宋代文人范成大有《祭灶词》,专记南方辞灶:“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根据齐鲁民俗,腊月二十三的辞灶仪节是提前买下“糖瓜”、柿饼、软枣。“糖瓜”,又叫麦芽糖,较甜,色如白面,寒冬腊月时节存于寒室之中,以免遇热融化,黏成一体。以“糖瓜”供奉灶君,目的是让他“嘴甜”,上天言事,多说好话。及至辞灶日之黄昏,将“糖瓜”、柿饼、软枣以瓷碟盛之,供放厨房“灶王爷”像之前;另舀清水一碗,撒入麸皮少许,置放供桌之下,以备“饮灶马”。然后焚香三炷,嘱其“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

  此后几天,直至春节之前,人间便暂时摆脱“监督”,无所顾忌,许多地方民俗有借此机会突击办婚嫁喜事者,认为是百无禁忌,名曰“乱岁日”,均可“赶乱”。其实这是人们自我宽解之辞,临年婚嫁,家家都忙,即使至亲好友,也无暇去赴宴吃请,对于贫寒之家而言,此时婚嫁,目的是节省开支。

  辞灶之后,各家进入忙年阶段,先是“扫屋”,又叫“扫年”“打尘埃”等。屋里自上而下统统清扫,灶君旧像能撕则撕,以便再贴新像。堂屋正房,东西偏房,甚至院门厕所,亦是全面清扫。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曰:“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扫屋”期间,正房古旧字画,逐一取下除尘一次,然后张贴新买的年画,多是“年年有余”的鲤鱼图、“福寿多子”的儿童图,“大吉大利”的雄鸡图等。白天忙不完,晚上接着干,裁红纸,写对联,此为男主人事务,女主人则是忙碌于井碾之间,做豆腐、蒸饽饽、蒸年糕……除了家中忙碌之外,还要逢集必赶,以便购买年节所需肉、菜、香、烛、鞭炮等物。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