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又放花千树

潍坊新闻网 2024-02-02 11:09:33

东风又放花千树

◎黄可 武夫强

  2023年12月31日,潍坊白浪河新东风桥正式建成投用。这座承载了潍坊数代人记忆,见证了潍坊历史发展进程的桥梁,以崭新的雄姿与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赋能“更好潍坊”的交通新名片、城市新地标。

  东风桥的历史由来

  潍坊古称潍州、潍县,交通便捷,农工商发达,自古以来便物阜民丰、文风鼎盛、科甲蝉联,为“东莱首邑”“北海名区”。

  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潍州为潍县。潍县以白浪河为界,河西为潍县县城(俗称城里),是潍县的政治文化中心,河东为东关(又称东关坞),是潍县商贸繁华之域,也是县城东去的必经之地。据明万历《潍县志》、清康熙《潍县志》、乾隆《潍县志》、光绪《潍县乡土志》、民国《潍县志稿》及《大元潍州重修石桥碑记》等记载,东风桥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金代,由僧人本敬于金大定六年(1166年)筹款建成。金泰和三年(1203年),僧人普济又以化缘方式筹款修桥,并得乡民财力积极相助,建成石梁七虹,沿用六十余年,后于元至元五年(1268年)被大水冲垮,一时客旅阻绝。至元十二年(1275年)重修后,又被冲垮,大德元年(1297年)再次重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潍县士绅陈调元又倡建石桥三十余孔,取名“青龙桥”,后被冲毁,遂改为季节性木桥。1934年,潍县政府在此建成钢筋混凝土桥,取名“朝阳桥”,因桥体高大又被称为“天桥”,这是潍坊历史上第一座具有现代色彩和意义的桥梁。

  1948年潍县解放,潍坊特别市政府为纪念烈士王若飞,将“朝阳桥”改名为“若飞桥”。1965年,“若飞桥”又更名为“东风桥”。1972年,潍坊市对“东风桥”旧桥进行拆除,在原址启动新桥建设。1973年,双曲拱大桥——“东风桥”落成,为当时全省最宽的双曲拱桥。1996年,“东风桥”拓宽改建,桥面上方用两根不锈钢拱梁托起亚星集团球形标志,并被命名为“亚星桥”。2023年大桥重建,新桥梁为28米+46米+28米跨径、桥宽53米的梁拱组合桥,并恢复旧名“东风桥”。

  在东风桥原址上,有翔实史料可考的建桥活动就有8次之多。毋庸置疑,东风桥既是潍坊交通史、桥梁史的重要篇章,也是潍坊城市发展的真实见证。

  四座“潍坊象”寄托美好寓意

  在新建成的东风桥桥梁四个方位,设置了四头形态各异的象雕塑,分别对应着老潍县四座城门——安定门、朝阳门、迎恩门、望海门,并命名为安定象、朝阳象、迎恩象、望海象。这既传承了古潍州的历史文化,又展现了“更好潍坊”的崭新气象。

  四座象雕塑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据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潍坊象”雕塑二次深化创作者赵益民介绍,安定象形态脚步稳健,位于桥梁西南方位,是河流源头的方向,象征潍坊人民安定团结谋发展;朝阳象形态奋发向上,位于桥梁东南方位,是太阳升起的方向,象征潍坊人民勤劳智慧创新篇;迎恩象形态憨态可掬,位于桥梁西北方位,是祖国首都的方向,象征潍坊人民不忘初心,坚定感恩逐梦想;望海象形态孔武有力,位于桥梁东北方位,是河流入海的方向,象征潍坊人民干事创业向未来。同时,每个象雕塑的背上都有象鞍,图案采用了潍坊经典的风筝标志,标志上面为雄鹰翅膀,祥云环绕,象征了城市展翅高飞;风筝标志以下是传统水波纹,象征着潍坊是宜居宜业、实现梦想的好地方。

  “潍坊象”雕塑的文化创意,源自潍坊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潍坊象化石。1979年3月,望留公社(今潍城区)武家村大队的社员们打井时突然发现了一些石头形状的动物骨骼。后经专家们现场发掘清理,深埋地下的一具巨型大象化石终于重见天日。该象化石体型巨大,并且保存着近乎完整的头骨、臼齿、门齿、股骨、肋骨等。经专家考证,认为其为猛犸象属晚期种类雄性个体,生存于距今约10万年至2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代表了比南方象更为进步的猛犸象属晚期的一个新种类,因此将其定名为“潍坊象”。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以“潍坊”命名的古生物属种。

  大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之一。同时,因“象”与“祥”“相”谐音,故大象在传统文化中又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和平、安定、富贵、长寿等诸多美好寓意。大象所具有的庄重敦厚、诚实温顺、包容智慧、团结和谐、行稳致远、踏实勤奋等特质,又与潍坊城市和潍坊人民的气质相契合。东风桥采用“潍坊象”雕塑,不仅有历史的传承,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可以将其打造为潍坊城市特有的吉祥物,成为潍坊走向世界的新文化符号和可信、可敬、可亲、可爱的城市文化新标志。

  细微之处展现文化内涵

  新东风桥为梁拱组合桥,桥上建有四座景观桥塔。桥梁采用悬索造型,临水而悬,如云飞渡,极具美感与现代气息。桥梁亮化采用了“东风夜放·花树星桥”的主题,创意源自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之句,极为契合东风桥之名。顶部景观明珠、主缆、吊杆、主拱圈皆采用动态点光源,栏杆、桥塔采用投光,桥底采用水纹灯,正是灯光交织璀璨,映照潍坊烟火繁华。

  新东风桥的两侧栏杆上共雕刻郑板桥竹图32幅,皆枝枝傲雪,节节千霄,秀劲绝伦,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寓意高雅、刚毅、坚韧的品质,象征了城市发展节节攀高。

  郑板桥“七载春风在潍县”,不仅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廉洁爱民故事,也创作了众多以“竹”为主题的书画和文学作品,至今泽被后世,为博物馆及藏家所珍视。新东风桥上的板桥竹图,是板桥先生“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的写照。

  新东风桥南侧中部采用印章款隶书体“更好潍坊”,北侧中部则为魏碑体“东风桥”。1973年的“东风桥”即由著名书法家张镜远先生所题,50年后再次沿用,既延续了历史传承,也见证了潍坊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清初以张贞、张在辛等安丘张氏家族印人为核心的“安丘印派”崛起于金石艺林,形成了以平稳静雅为貌、文化底蕴见长的印派风格,成为古代篆刻史上的重要流派。其篆刻传人遍及齐鲁,胶州高凤翰、邹平聂际茂、济南朱文震、潍县郭伟勣等比比皆是。晚清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在辞官归潍后更是致力于古玺印等金石收藏研究,先后收藏三代、秦汉古印7000余方,并建万印楼,编印有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的《十钟山房印举》。在陈介祺的悉心指导下,王石经、胥伦皆成为见重于印坛的篆刻名家。从此,潍县印人辈出,成为继安丘之后山东乃至全国的篆刻重镇。

  承历史余韵,当代潍坊的篆刻艺术依然走在前列。借助陈介祺金石文化节、金石文化周的广泛影响力,潍坊被誉为中国“金石之都”。新东风桥采用印章式题字,正是传承潍坊印学文脉,彰显潍坊金石文化正盛,寄寓着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潍坊金石文化。

  饱满的历史文化感,赋予了新东风桥前所未有的厚重内涵。蝶变的东风桥,也将以更高、更宽、更顺、更美的新姿,迎来潍坊城市发展的新征程。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