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元宵节
潍坊新闻网 2024-02-23 10:57:47
元宵节
◎张铭璇
春节过后第一大节是元宵节,汉朝即有庆贺之俗。唐朝以前元宵节仅是正月十五日一天,自唐玄宗开始则从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成为三天;而明太祖朱元璋定为观灯十日,明成祖朱棣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为始,赐节假七日”。
元宵节的来历极为复杂,从诸多历史材料来看,元宵节形成于汉朝以前,“元”意为“年”,“元宵”即为“年宵”,是“年首之宵夜”。上灯之习则形成于两汉时期,至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灯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列灯赋》描写灯节盛况曰:“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从其中的“南油”“西漆”来看,彼时上灯不仅用油,而且用漆、用蜡,可见当时的人在元宵赏灯方面是不遗余力。
《隋书·柳彧传》记载,柳彧曾上书隋文帝禁止元宵节庆,理由是闹元宵活动浪费财力,男女混杂有伤风化。隋文帝准奏以后,遂下诏禁止元宵节庆。然而其子隋炀帝却力倡元宵节庆,鼓动士民张灯结彩。《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伎人皆衣锦绣缯彩。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联者,殆三万人。”隋炀帝甚至还多次微服观赏灯市。正因当朝帝王的倡导,才使元宵灯节出现空前盛况。
且看隋朝薛道衡诗曰:“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欢笑无穷已,歌咏还相续。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假面饰金银,盛服摇珠玉。宵深戏未阑,兢为人所难……”此时的元宵节仅为正月十五一天时间,而到了唐朝,唐玄宗诏令天下元宵节自正月十四日始,至十六日止,共三天时间放禁,盖因京师惯例平素实施宵禁:日落关闭城门,日出开启城门,城中入更禁止夜行。
此制始自周朝,《周礼》中即有“司寤氏”。汉代则由执金吾带禁军值勤,超时夜行者将予拘禁;唯有正月十五解除宵禁,以便万民同庆、万民同乐,称作“放夜”或“弛禁”。唐《放灯》诗曰:“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唐朝曾在长安的安福门外制作七十米高的“灯轮”,组织宫女上千人和长安城少妇千余人在灯火阑珊中盛装踏歌,其规模远远超过今天的春节联欢晚会。
唐玄宗把元宵灯节从正月十五扩展成三天,而宋朝帝王竟扩展成五天,即从正月十四开始,直至正月十八结束,起初限于京师,后被地方州郡效仿而成天下通例。在此期间,由于火药的应用,鞭炮引入灯节,人们不只限于赏灯,还燃放烟火助兴。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竟规定放灯十日,即从正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弛禁十日,可谓长节。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曾下诏:“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为始,赐节假七日。”
而民间灯节多是比较随便,远离京城,无涉宵禁,所以古往今来便是自由安排。受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过多的燃料耗费在赏灯上,所以民俗多是正月十四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落灯。
根据齐鲁民俗:正月十三各户把红灯准备好,门前左右各一,有圆灯,亦称西瓜灯,还有八角、六角等形。古时用桑皮纸裱糊,内置蜡烛或油灯,天黑即点,入睡熄之。后来之红灯,皆用红纱裱糊,内装电灯,院中竖立高杆,上挑红灯,高杆上贴“吉星高照”四字。家人入睡之前,须手执灯笼到各房间门后、黑暗处照照,并且要手拿棍械,故弄声响,谓之“照虚耗”,实为“照鼠耗”。自正月十四日晚开始,连续三天,至十六日晚止,传说能使老鼠全年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