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汴京春游记
潍坊新闻网 2024-02-23 15:33:42
张择端汴京春游记
◎魏辉
那天周末,在家没事,朋友约我一起“city walk”。
“city walk”据说起源于欧洲,翻译过来是“城市漫游”,指的是有计划地在城市中行走,感受一座城市鲜活的生命力。此前,在小红书发布的《2022年十大生活趋势》中,“city walk”位列第五位,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时尚吗?
其实一千年前,我们的一个老乡,诸城人张择端,就经常践行这种生活方式。他漫游的那座城市,叫汴梁,是北宋的京城,也被称为“汴京”,现在的河南开封。
有一条大河流过那座城,叫汴河。张择端经常在汴京城里进行“city walk”。他沿着汴河散步,走走停停,不紧不慢地东瞧瞧西逛逛。
张择端是一个画家,每次逛完街景,回到家后,就拿起画笔开始画画。他画了一幅长卷,把自己走过的路线,遇到过的人和事,都画了下来。后来,这幅画被进献到皇宫,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在画前端详了许久,越看越喜欢,于是,宋徽宗用他独特的瘦金体,在这幅画上写下了五个字:清明上河图。
一
张择端是谁?
他出生于何时?死于何处?他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他的一生中有过什么样的故事?
一千年后的今天,几乎没有人知道。
自从张择端画了《清明上河图》之后,自从宋徽宗在上面题了字之后,又过了不知道多少年,北宋灭亡了。后来,有一位叫张著的金代官员,在另一位官员的府邸中,看到了这幅《清明上河图》,张著在这幅图的后面用行楷写了一段简短的跋文:“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这是关于这幅画以及画的作者,留在世上最早的记载,也是张择端留给后人唯一的信息。
张著是鉴定书画的行家,他的记录是可信的。
东武,是如今的诸城。“幼读书”“游学”表明张择端可能出身书香门第,他应该是一位文人,后来学习了绘画,曾在翰林图画院任职。他擅长界画,“界画”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绘画形式,因为在绘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张择端尤其爱画舟车、市桥、郭径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是他的代表作。
宋徽宗给张择端的这幅画题字“清明上河图”,大部分人认为张择端画的是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城市风光,所以取名“清明”。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这里的清明不是节令,而是宋徽宗把自己统治下的北宋汴京比作清明的太平盛世,是一种表扬自己的方式。这里的“清明”和画中所表现的清明时节相呼应,起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
“河”指汴河,是一条人工修筑的运河,也是汴京的生命之河。当时汴京人口达到一百多万,所用的生活物资大多通过这条河运输,它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是去、到的意思,“上河”就是去汴河。
张择端通过这幅画,为一座城市画了像。它精准地再现了汴京的地理、人文、建筑、风俗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二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它是一个长卷,采用散点透视法,全景式构图,以精细严谨的笔法,生动记录了汴京的城市面貌,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
打开画卷,开头部分画的是郊区景色,房屋稀疏,人烟稀少,寒冷料峭的乡村风光中,透出初春的生机。有人赶着驼着木炭的毛驴队走进了画面。前面是一座小桥,过了小桥,几户农家小院隐在树丛中,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羊圈里有几只羊,是一幅恬静的乡村图景。
画面徐徐展开,接下来是城乡接合部,一队接亲的队伍,从北边拐过来,前面有一乘轿子,轿子外面用各种草木花卉装饰着,是名副其实的“花轿”。南边有两人出行,他们雇用了驮夫,还有几头牲口,有一个脚夫还挑着东西。再往后看,是一个茶馆,茶馆边的一家农舍饲养了两头牛,远处田里,农夫正在为禾苗浇水施肥。
人渐渐地多起来了,茶馆前街道正对面有一个酒店,刚刚支起招揽顾客的旗幡。酒店开在货运码头,码头上货主正在清点货物,工人们在往两艘船上搬运物品。从大树的枝叶缝隙中,可以看到粗大的帆桅及绳索。酒店与茶馆之间是街道,在街道的中间,有一个算命的人,正接到一笔生意。往街里边看过去,一家包子店的伙计正与一位挑担子的人说话。
几家店铺后面就是主干道了,主干道两边车水马龙,店铺林立,人物越来越多。一条大河出现在画面中,这就是汴河,随着河面越来越宽,整个画面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有好几艘船停泊在港湾里,一条靠码头的船正在卸货,几个码头工人扛着麻袋,似乎能听到劳动的号子声。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船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船靠岸停泊。这里人口稠密,商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馆吃饭。
横跨汴河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于船只通过。桥上的行人看到了,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着一把汗。这里就是“虹桥码头”,桥头遍布各种杂货摊铺。
码头的主航道中,有一条货船逆水而上,船上的水手们紧张地关注着行船的动向。再往河道上游看去,一艘船上有八位摇橹的人,水流很快。前面一艘客船正忙着靠岸,船上二十多人在紧张地工作,有的收帆放桅,有的接住从虹桥上抛下的缆绳,船头有两人一面把船向右撑,一面扭头看向码头,还有一个拿撑蒿的人挥手指挥。码头上有不少人向客船招呼,旁边一只小一点的船上,也有人挥手呼喊,似在招揽生意。
虹桥气势非凡,规模宏大,桥的两端连接着街市,熙熙攘攘的行人,与桥下的船只形成呼应之势。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等等。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富贵人家,有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有说书的,有饮酒的,有乞讨的……男女老幼,三教九流。
再后面是城门。城门高大宏伟,几匹骆驼缓缓地向城外走去。城内商号、客栈、药铺,应有尽有。门前客人熙熙攘攘,从内城方向走来一队人马,前面有仪仗开道,一位官员骑着马走过,好不威风……
《清明上河图》中画了各式建筑:城门楼阁、桥梁寺院、茅棚村舍、杂货铺、客栈、茶楼、香铺、药铺等,也集合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包含上百个行业,人物形态各异,十分生动。
有人统计,《清明上河图》共画了800多个人、83匹牲畜、29艘船只、30多栋房屋楼宇、13辆车、14顶轿、17座桥、180棵树……当然,这些数字是有争议的,比如说画上的人,因为实在太多,有很多人物不是画的全身,有的甚至就露出一双脚,此外有一些轿夫抬着轿子,那轿子里有没有人呢?谁也说不清楚。
张择端通过高超的绘画技巧,描绘了北宋的社会生活状态。《清明上河图》被称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作”。
三
张择端给了《清明上河图》生命,它经历了宋元明清,经历了和平和战乱,在很多人的手中流传。
曾有无数人摹仿这幅画,此后历朝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在一千年的时光里,《清明上河图》分生出了无数的“子子孙孙”。
时至今日,《清明上河图》有宋本、明本、清院本等各种版本。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基本一致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张择端的原作。
前段时间我去青州博物馆参观,看到了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仇英是明代著名画家,“吴门四家”之一。他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以明代的苏州城为背景,以青绿设色,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仇英仿本”后来也被众多画家摹仿,据明朝人的笔记记载,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贵人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
所谓“清院本”,则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的。这个版本集各家所长,加上了明清时代的特殊风俗,如踏青、猴戏、擂台等,是研究明清社会风俗的宝贵史料,也是院画中的精品之作,被称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关心的还有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张择端,他去了哪里?
当金兵的铁骑踏上汴京街道时,在他们攻入皇宫,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时,汴京城里生灵涂炭。张择端,是否倒在侵略者的刀之下?或者,他是否在逃难的人群中,逃离了那座他热爱的城市?
希望他在那场动乱之前老病而死,也希望他即使遇上了那场动乱,也能逃离汴京,顺利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