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到来 辛勤劳作
潍坊晚报 2024-02-27 09:48:16
“一百五,去添土。”从去年的“冬至”开始数过来,恰好过了105天,到了祭扫先人的日子。“三月寒食不见花,二月寒食看杏花。”每五年当中,有两次闰月年。寒食节虽处在农历的三月中,但实际仍为平月年中二月上旬的气候,依然春寒料峭,所以杏花开得迟。而下地耕作的庄稼汉更关注“清明秫秫谷雨谷”,这关乎春播,关乎收成。
一百五去添土
到坟前祭先人
什么是“一百五”?
从去年“冬至”开始数过来,恰好过了105天。旧时过大年,书香文雅人家的门板上常贴着这样一副春联:“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说的就是这个日子。
“一百五,燕来数。”昌潍平原北部沿海地带,虽然过了“春打六九头”,可依然处在料峭的寒冷里,冻得人耸肩缩脑的。农民有自己的经验:“打了春,别欢气,还有四十天的冷天气。”寒食节来临,才迎来了温暖春光。天气变暖,燕子来了。是早到的燕子,大部队还在后面,稀少得能数得过来。准备劳作,又是度春荒的日子,燕子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月无贫富家家有,燕不炎凉岁岁来”,不管主人的生活境况如何,燕子依然按时飞回旧巢中。庄稼汉衔上纸烟,把眼角的泪水擦去,听到梁间的呢喃燕语,才得了些许安慰。度春荒的日子过得真艰难。
燕子来了,人该去干什么?
“一百五,去添土。”到了祭扫先人的日子了。没有丰盛的供品,不用铺张的仪式,人们扛上铁锨,去给先人的坟墓除净杂草,添上新鲜的黄土。这日子选得真好,温暖的阳光融化了冻结的土层,暄暄的,一定要把坟头整理得干干净净,让父母先人安眠在地下,不要受到狐狸和獾兔们的打扰。第二天是寒食节,出嫁的姐妹要回到娘家祭拜亡故的爹娘,看到坟墓一新,让出嫁他乡的同胞姐妹免去牵挂吧。
这是天暖后干的第一件事,日子再艰难也不能忘记,接下来就要开始农事的繁忙。潍俗中的“添土”是不能见到日头的,因此不在前一天傍晚,就在“一百五”当日凌晨。俗传,见到了日头,九泉之下的父母就不再接受这一份孝心。其实,这是秉承着古训:春日苦短,“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准备春种的日子到了,不要占用蓝天红日头的大好劳动时光。
五年二闰阳气迟
三月寒食不见花
燕子来了,杏花开了吗?
过完寒食节,老奶奶在温暖的热炕头上坐不住了,天天把着窗棂瞅院子里的老杏树,枝条变柔软了吗?枝上如豆的花骨朵出现了几个?忽然有一天,杏花开了,老奶奶的耳朵变得特别灵,如果大街上传来热闹的唢呐声,来了娶新娘的花轿,老奶奶忙不迭地走下炕头,拐着缠过的小脚走到院子里,喊来小孙子攀上树去,把早已准备好的三尺红布条系在了杏花初开的枝丫间。据说,挂上逢了新娘花轿的红布条,今年的杏子一定丰收。
可事情总是让老奶奶失望着急,在有些年头中,寒食节过了许久,杏花老也不开。这里也是有农谚的:“三月寒食不见花,二月寒食看杏花。”什么道理?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历法中,有“五年二闰”的说法,每五年当中,有两次闰月年。闰月年增加了一个月,寒食节虽处在农历的三月中,但实际仍为平月年中二月上旬的气候,阳气迟迟没有到来,春寒料峭,杏花开得迟。如果是平月年,寒食节处于农历二月下旬,已是春暖花开,节气一到,杏花早已含苞待放,初出的花蕾小如豆粒,但春鸟呼唤,春暖如潮,在大自然的呵护下,短短几天后,就怒放出满树繁花。
清明秫秫谷雨谷
农谚成串农事忙
杏花开得早晚,当家的庄稼汉不太关心,顶多是看一眼。他们心里想着自己的事,“清明秫秫谷雨谷”,祖辈流传下来的谚语讲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农事。秫秫,潍县方言里高粱的俗称。寒食节第二天的清明节气,是高粱适时播种的日子。再过15天,进入了谷雨节气,谷子播种的日子到了,“清明秫秫谷雨谷”,农人牢记在心中。这时,庄稼汉们才想起了杏花的重要性。二月见花的寒食节后,马上下种,三月寒食节不见花的年头,要等几天再播下高粱的籽粒。因为他们牢记农谚的提醒:“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乍暖还寒,说不定那天还有雪花纷飞,气温降低,造成种子霉烂,弄不好是要重播的。寒食节过后的农时节气是谷雨,春播最需要和煦温暖的阳光,播下谷种后的几天里,又是“春雨贵似油”那样的企盼。没有办法,跟大自然打个商量吧,于是,新的农谚产生了:“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
高粱、谷子这些庄稼,播种入土后需要镇压,镇压的工具叫砘(dùn)子,用木架连起来的两个石滚,由半大小伙拉着,顺着双行的耧垄向前压去,俗称“打砘子”。有经验的农人说,打砘子不止一遍,要三五遍地打,才能保证苗全苗旺。砘子拉起来会发出“吱咛吱咛”的声响,惊得在草丛里平地作窠育雏的云雀鸣叫着飞上了天空。云雀,潍县方言中俗称“鸭栏儿”,于是农民把这景象编进了歌谣:“鸭栏儿叫,砘子闹。”
全力地忙吧,“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枣芽儿发,种棉花”,寒食节过后这段日子里,农谚一串一串的,距离麦收登场、秋天挂锄稍得喘息的日子还早着哩。“寒食夏至七十七”,寒食节开始,得忙碌77天,才到了“夏至”歇伏的日子,农谚算得真准,一天不多,一天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