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欢唱 田园祈愿
潍坊晚报 2024-02-27 09:51:08
旧时潍县的童谣,唱出了农人的美好祈愿。在拥有两个立春的年头里,往往婚事扎堆,童谣里的新妇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童谣里,月嬷嬷负责守护小儿的健康,麦嬷嬷专门保佑小麦丰收;到了中秋节,孩子们纷纷上街念月儿,没有面粉做成的月儿,用窝头代替则有新的唱词。丰富的童谣别有一番乡间意趣。
“双春”时扎堆娶亲
新妇娇羞拜见长辈
“三月寒食不见花”,可过了不久,一朵两朵白里透红的花朵轻轻开在枝梢上,忽然满树满枝地开放了。赶在这样的季节,娶新娘的花轿多起来。因为这是个“双春”的年头——一年中有两个“立春”节气,赶在来年,就没“立春”了。“无春”年头迎娶新娘是潍县旧俗中的禁忌。在一片杏花如海的春光中,等待已久的新媳妇纷纷来到婆家。“洞房花烛夜”次日,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新娘入乡随俗,要在小姑的陪伴下,逐家逐户地去拜见宗族长辈。好看热闹的孩子们来了,成群地围在一身红衣裳的新媳妇周围,齐声喊起来:
新媳妇儿,开骨嘟儿,
开不迭,找她二大爷。
羞得新媳妇脸上直落了杏花的花瓣,脚下都趔趄着迈不开步了。这童谣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孩子们高兴地唱着、喊着,却没有谁去探究里面真正说的是什么。歌谣里把正值芳龄的新媳妇比作一枝水灵灵的鲜嫩杏花,“骨嘟儿”在潍县方言里指花苞,“开不迭”里又蕴含着新媳妇的急切。“二大爷”则指家族里的长辈。或许新媳妇未出嫁之前,新郎就成了她的梦中情人,而在封建社会,这种痴男怨女的情结是难以对人启齿的。就像这歌谣里唱的,这一枝花蕾到了“开不迭”的时刻,只得实话实说,求助于长辈,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童谣里的两个“嬷嬷儿”
一个保安康一个佑丰收
旧时的潍县童谣里有两个“嬷嬷儿”。
一个是“月嬷嬷儿”。呀呀学语的孩子在奶奶的怀抱里坐在门槛上看月亮,奶奶指着天上的月亮说:“嬷嬷儿。”孩子也学着亲亲热热地叫着:“嬷嬷儿。”至于“嬷嬷儿”的含意,谁都说不清楚,大体上可理解为慈祥善良的老年女性。月嬷嬷儿住在月宫里,专门保佑人间的小儿郎。男孩长到四五岁时,要拜月嬷嬷儿做“干娘”,插上香,摆上供品,父母在月下代替孩子向天上的月亮叩拜,当然,男孩也是要抱来的。叩头烧香完毕,这“干娘”就算拜成了。有时,“干娘”还真来保佑孩子了。遇到小病小灾,小儿郎半夜里哭闹不止,奶奶轻轻拍着,嘴里哼着歌谣。轻轻拍动中,孩子停止哭闹,香甜地进入睡梦中。说也奇怪,第二天醒来,老奶奶哼的歌谣,孩子全都学会了:
月嬷嬷儿,本姓张,
骑着驴,挎着筐,
照上窗棂干什?
来给小孩儿看口疮。
另一个“嬷嬷儿”是“麦嬷嬷儿”,是专门保佑小麦丰收的神灵。传说,农历四月初六是这位神仙的生日。这天,农村的老太太要到已经扬花的小麦田头上祈求“麦嬷嬷儿”的保佑,烧香叩头,焚化纸钱。仪式又比拜干娘隆重了许多,焚化的纸钱里必需有五色彩纸糊就的彩裙和一双“三寸金莲”式的女人鞋。仪式中,老太太们同样嘴里念叨着什么。仪式完毕,祖孙相传,把歌谣传授给小孙女,于是,孩子背书似的念了出来,不过,这歌谣里的“嬷嬷儿”更换了姓氏:
麦嬷嬷儿,本姓李,
背着面,扛着米,
来到人间转三天,
拉着碌碡轧场院。
场院就是稼场,在潍县方言里,“场院”是读同“场完”的。轧场院是麦收工作中最重要的程序,小麦收获后,脱粒、去糠、晾晒,都要在场院上完成。先用一种叫“耙”的农具把土壤疏松,用碌碡碾成粉末状,再挑来河水润湿,铺上一层碾碎后的麦穰草,真正的轧场院开始了。带楞的碌碡是不能用了,得缠紧草把把碌碡包平,反复地满场滚动碾轧。只用人力拉动,骡马牛驴则不可用,怕留下深深的蹄痕。这样轧出来的场院才平整,保证金贵的麦粒颗粒归仓。
有趣的是在这歌谣里,连神仙都来干拉碌碡的活了。
姥姥蒸枣饼送祝福
中秋节念“月儿”来
中秋节是隆重的节日,“中秋”是文牍里面的说法,到了农民那里,直接叫“八月十五”。这是一个围绕着月亮进行的节日,真正的节日时刻,是晚上硕大的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清朝潍县城才子梁文灿曾写下一篇“调寄蝶恋花”的《潍阳鼓子词》,描绘了节日隆重热闹场面:“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月亮升上来,摆好供品,大人们要拜月祭月,孩子们最惦记的却是“念月儿”的事。
正如《潍阳鼓子词》里说的,“月儿”是一种小麦面粉作成的枣饼,饼分两层,枣夹在中间。因形似圆圆的月亮,才有了这样的名称。地方志书《潍县志稿》里解释:“以面蒸作月形之食物,直呼之曰‘月’,为馈赠亲友之用。”家家户户的月儿,差不多都是姥姥给外甥送来的。八月初十前后,姥姥便忙上了,月儿要蒸得精巧,面塑上“五福捧寿”“榴开百子”等图案,给亲友送上花好月圆的祝福。
孩子们早已等了好久,全家团圆的简单宴会还没有结束,孩子们便用红席蔑编成的小盖帘端上月儿,纷纷冲上了街头,大街小巷响起了一片喊声:
念月儿来,念月儿来,
一斗麦子一个儿来。
用一斗麦子的面粉作成的月儿该是怎样的硕大?这只是一种人寿年丰的美好祈盼。讲究些的人家,还在月儿上帮孩子插了香,月光下闪烁着点点光亮,满街流动。
突然,喊声沉默了。有的孩子没有月儿,荒歉的年头,姥姥家的小麦颗粒无收,月儿没有送来,他端来的是窝窝头。粗粮窝窝头,潍县俗谓“粑(pa)谷”。然而,沉默和遗憾是暂时的,孩子们永远快乐着,一片大笑声中,又响起了高吭的喊声:
念粑(pa)谷猴儿来,垛楼来,
粑谷楼,粑谷垛,
一个粑谷垛一座。
伴着笑声,念月儿的队伍走进了月光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