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鸟鸣叫 劝人稼穑

潍坊晚报 2024-02-27 09:52:52

  人们会从喜鹊筑巢的洞口方向得知这一年的旱涝情况,从而选择要种什么作物。有一种叫做“娃儿”的神秘小鸟,能提醒人降雨将来,要抓紧保存好粮食。布谷鸟的叫声,在潍县人听来是“光棍儿掇锄儿”,在童谣里,不拿起锄头来辛勤劳作,没媳妇的“光棍儿”就要啃那又冷又硬的石头碌碡了。

  喜鹊筑窝主人欢喜

  观测洞口选种作物

  在白浪河两岸那些如豆小村里,喜鹊是农民眼中的吉祥鸟。民间素有“早报喜,晚报财,不早不晚报客来”的说法,这来自于远古的占卜仪式,所谓“夕卜灯花,晨占鹊喜”,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农民对喜鹊的喜爱,还在于它们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勤劳的形象。初春刚刚到来,一对对喜鹊就开始联“喙”筑巢了。巢建在高高的大树梢上,配对的雄鸟和雌鸟合力用尖喙抬来手指般粗的几段枯树枝,连接在相邻的枝杈间,相传,这是人间盖房中“上梁”的奠基仪式。然后,各自衔来麦草粗细的木棍做巢壁,直至顶部的覆盖,内里再铺上柔软的细草,生儿育女的巢便筑成了。喜鹊的巢筑得精巧,虽然全用木棍,却密不透风,顶部滴雨不漏,避风的一侧,留了仅能钻出钻入的“洞口”。

  喜鹊选在谁家大树上筑巢,这家主人总是荣幸和热情的。驱赶着恶意鹞鸟的破坏,阻拦着顽皮孩子们的干扰。清晨,在“喳喳”的鸣叫中,这家人家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比邻而居,和睦相处。这情景让人想起当代学者丰子恺的一首小诗:“家住夕阳江上村,一泓流水绕柴门。种来松树高其屋,借与春禽养子孙。”

  从筑巢完成那天起,主人就在树下细心观察着,终于弄清了鸟巢出入“洞口”的方向。如果留在了东南侧,就预示着这一年是个多西北风的年头,会干旱,要选择谷子等抗旱的作物下种。如果是在西北侧,预示着常刮东南风,东南风多雨,播种就要选择高粱这样高秸杆的耐涝作物了。祖辈流传下来的农事经验证明,这样的预测往往应验。

  稀奇鸟儿十分神秘

  黑娃儿阴白娃儿晴

  在昌潍平原北部,有一种鸟叫“娃儿”。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无名的鸟。密密云层里,鸟不知在何处,忽然发出了“哇儿——”的一声鸣叫,像尖细的小儿啼哭声,便被叫做了“娃儿”。“娃儿”有些神秘色彩,少有人见。其原因或许是稀少,或许它是南北迁徙时间较晚的一种候鸟。“六月三伏天”里的多雨季节,才渐渐听到它的叫声。

  “娃儿”有时也在夜间鸣叫,同样很少听到。

  连日淫雨霏霏的六月天里,接近中午,天空忽然传来了一声“娃儿——”,人们高兴不迭,天要晴了。夜晚乘凉,分明是月朗星稀,不知道又从哪里传来了一声“娃儿——”,不长时间里便会雷声大作,阴云密布。半夜里,人们睡熟了,连续传来了几声“娃儿——”,这次叫得很急促。睡熟的人们从梦中醒了,经验告诉他们:这时候听到“娃儿”叫,滂沱大雨就要到来。忙不迭地起身,去盖好稼场上的苫子,疏通宅院里的“阳沟”(排水沟),好让积水畅顺地从天井里流出去。事情还没做完,大如铜钱的雨点就打在了脊梁上。日积月累,“娃儿”走进了农事谚语里:

  黑娃儿阴,白娃儿晴,

  半夜的娃儿叫不到明。

  偶有一天,“娃儿”从云层里伏冲下来。通体黑色,形体比麻雀稍大,两只弯如镰刀的黑翅膀。经多见广的老农恍然醒悟:“喔,是‘唤水(俗读“岁”音)’呀。”老农是从先辈人那里听说的。先辈人也不知道这鸟的名字,只是因为那一声“娃儿——”多与降雨有关,才给它这样取名的。

  “光棍儿掇锄儿”

  实为布谷鸟求偶

  候鸟有迁徙规律,如同“一百五”燕子准时到来那样,“立夏”节气刚过,布谷鸟飞来了,在田野里没日没夜地急切鸣叫着,响亮的叫声高高低低,十分婉转。布谷鸟学名杜鹃,细分起来品类众多,所以对它鸣叫声的拟音也众说纷纭。古籍里记载,这鸟是古蜀国帝王杜宇的化身,后来,蜀国灭亡了,他怀念故国,化作杜鹃鸟,鸣叫的声音如急切的“不如归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有过“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著名诗句。

  对于这些千古兴废的事,农民是不太关心的。有的地方说,这声音听起来像“布谷布谷”,急切地催促着农事,所以叫它“布谷鸟”。当然,地理环境使然,在江南地区,也有叫声拟音像“插秧割禾”的说法。

  昌潍平原上飞来的布谷鸟,是种“四声杜鹃”,叫声与其他品种的杜鹃鸟略有不同,四字两节,两节音尾里还分别带了潍县方言里的“儿化音”,听起来极像“光棍儿掇锄儿”四字。在漫长的地方文化史上,潍县人忘记了这鸟的本名,把它叫成了“光棍儿掇锄儿”。

  “行说立了夏,家家把苗剜”,清明节气里播种的高粱到了间苗时间。旧时的高粱间苗用锄头,庄稼把式能凭着使用锄头的灵巧,剜去多余的赘苗,把苗间得疏密有致,故称“剜苗”。掇,是指把农具端起来。这声声的“光棍儿掇锄儿”,可真叫到了他们心里。

  旧时的“光棍儿”有两种,老大不小还没娶上媳妇的小伙子,人生半路失去了妻子的中年男子,都被称为“光棍儿”。有旧歌谣唱道:“光棍儿凄凉,没有妻房。夏吃剩饭,冬困凉炕。”不幸的遭遇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家家都在忙着剜苗,他们还在凉炕上蒙头大睡。凭着善良的朴素情怀,乡亲们不愿意这些“光棍儿”陷进越来越穷的循环里,所以杜撰出了这鸟是专门为催促“光棍儿”们“掇锄”飞来的。

  “光棍儿掇锄儿”的鸣叫其实是一种鸟类求偶的行为。农民不管这些,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意识,由此又衍生出一首儿歌来。孩子们似乎早约定好了暗号,一个孩子在胡同里喊:“光棍儿掇锄儿——”,另一条胡同里立刻就有了回应:“没有媳妇儿。”儿歌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喊唱着:

  光棍儿掇锄儿,没有媳妇儿。

  你吃什么?我吃秫秫。

  秫秫没耩,我吃碌碡。

  当然,“没有媳妇”不能成为懒惰的理由,再不拿起锄头来辛勤劳作,“光棍儿”就要啃那又冷又硬的石头碌碡了。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