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往来 皆有章法
潍坊晚报 2024-02-27 09:54:39
旧时农俗,除了讲究天时地利,还很看重人和。农历六月初六,要送新看谷秀,拿当季小麦做成的面食分给亲戚长辈,六月六一到,出嫁的姑娘均会被接回娘家小住,寓意“接谷”。一段时间后,新媳妇又会带上杏子、粽子回到婆家参加拦穰。七月廿二则是财神生日,这一天,东家会设宴犒劳长工,大伙计均上座,待遇颇高。
六月六看谷秀
出嫁女回娘家
农历六月上旬,炎炎暑日给足了温度,谷雨季节播下的谷子秀穗了。严格地说,这是谷子的扬花,满坡嫩穗齐刷刷地秀出来,方阵列队般壮观。长长的雏型已经形成,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六月六,看谷秀。”
到哪里去看?不是在单家独户的地头上,三五亩谷子是形不成流行农谚的。潍县旧俗,“六月六”前后几天的日子里要“送新”,用当季收获的小麦磨面,做成面食分送亲友长辈。面食花样繁多,如饽饽、糖角、菜包、炒面等。面是用细箩专门箩出来的,俗谓“起面”,白如雪粉。除了表示对长辈的孝敬,还互相传告着小麦丰收的喜悦,中午亲友留饭,又沉浸在“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农家乐”温馨气氛里。
“送新”是有着约定俗成顺序的,第一家是姑姑家,即使几天前姑姑刚回到娘家,送给她的仍然是头一份。这是一种古礼,更早的岁月里,“六月六”一到,娘家人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中小住,即使她已是满头白发的老太太也要接来,“接姑”谐音“接谷”,后来衍化为老少出嫁女自己回娘家,“姑(谷)”不接自到了。接下来是至亲舅舅家,然后才是别家有长辈的亲戚。
丈人那里是由媳妇捎去的。“老猫屋上睡,一辈留一辈”,在娘家那里,也许年轻的媳妇刚当了姑姑不久,但同样要按时回到娘家去,还要在“六月六”这天给亡故的父母“上坟”。潍县旧俗中,女婿是不给岳父母拜墓的,以示对姑爷的尊重。
谷子是旧时潍县秋稼的主要种植作物,与高粱同为农民的主食,秸杆是骡马的上好饲草,谷糠又可用来喂养猪狗鸡这些家禽,满坡满野都是秀穗的谷子。媳妇是人家的俊,庄稼是自家的好,一路上观察着长势,辨别着品种,享受着即将丰收的喜悦,结结实实地看了个“过瘾”。至于那些回娘家的年轻媳妇,娘家是同一村庄的在路上遇到了,相互夸耀一番,戚戚喳喳,欢声笑语。
丰收可不是光用眼睛看来的。“送新”结束后不几天,就要开始最后一遍锄谷,农谚里有“瓜锄十遍瓜上走,谷锄十遍饿煞狗”(指糠皮薄)的说法。这最后的一遍,要深锄,用的锄头格外硕大,疏松土壤,促使谷子的根结膨胀,这样结出来的谷粒才饱满、糠皮薄。因为要格外用力,这最后一遍叫做“耪”。
功夫不负有心人,“枣红肚,磨镰割谷”,锄完这最后一遍,再过些时日,当树上的枣子开始红了的时候,谷子收割的日子到了。
新媳妇回婆家参加揽穰
带来杏子粽子寓意添丁
旧时潍县有村谚说:“新媳妇不揽穰,麦囤不久长。”何为揽穰?旧时收脱农具功能低下,一遍脱粒后,还有不少小麦籽粒遗留在被碾轧过的穗壳里。为了颗粒归仓,农民把碾轧过的麦穰再碾轧一遍,这一过程俗谓“拦穰”。
“拦穰”时,繁忙的麦收已进入尾声,在“六月六”的前几天。按乡俗,住在娘家的新嫁娘一定要赶回到婆家参加“拦穰”。
新嫁娘可不能空手而来,麦收即将完毕,杏子熟了,要将个大味甜的杏捎给婆婆,由婆婆分给左邻右舍,好面子的人家常分遍半个村庄。谁家不这样做,就是在乡亲们面前“失礼”。潍县西部的大于河西岸上,有村名叫“河崖头”,村外杏林逶迤五六里,初春杏花如海,夏来红杏灿如丹珠,揽穰时节一到,到这里买杏的人川流不息,差不多都是新嫁娘的父母,为的是女儿能在婆家挣足脸面。当地一句歇后语说:“河崖头送闺女——千杏(姓)万杏(姓)。”这里一语双关,杏子多,人也多。
新嫁娘的杏子用红笸箩来盛,旧时潍县“北洼”出产一种秸杆带有紫色的高粱,用这样的高粱秸杆破篾,红白相间,编为带有“万字不到头”“山田日月”等花纹的笸箩,状如带盖的方盒,尺余见方,两只配对使用,一时成为闺女必需的陪嫁品。红笸箩里不仅有杏儿,还有尖尖的粽子,同样是要分送乡亲们的。
“新媳妇揽穰”风俗暗含了不尽的意蕴:旧时婚姻大多是媒妁之言而定,常常先结婚后恋爱,新嫁娘进入婆家,夫妻间还有一段陌生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公婆最关心的是新媳妇的腰围。杏里有“核”儿,粽子谐音“送子”,借乡亲们的赞扬讨个“吉利”吧。打头粒的时侯,住在娘家的新媳妇没有回来,在这次重复的劳作中,该是一定会有“收获”了。试想,一家人家的香火没能接续下去,麦囤怎么能久长呢?
七月廿二东家犒劳长工
伙计坐上席财神湿地皮
“伙计”在潍县方言里,除了“朋友”之意,还专指旧时代里的长工。长工里有“大伙计”“小伙计”之分。大伙计是耕耩锄割全能的庄稼把式,赶大车、调教骡马等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小伙计干的是打水挑担牵牲口之类的农活。如耕地、耩地时,大伙计扶犁扶耧,小伙计走在前面牵着牲口配合,这时候的小伙计又被称呼为“挡头子的”。
农历七月廿二,相传是“财神爷”的生日。在潍县的传说中,财神爷有三位:一位是“赵公元帅”赵公明,一位是文财神商朝丞相比干,还有一位武财神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具体是哪位财神的生日,却没人说明白了。
“财神生日”这天,旧时约定俗成,东家要摆一场酒席犒劳伙计,大、小伙计都参加,按照礼数,大伙计坐在上席,小伙计和其他人坐在偏位。这里有一个传说,七月廿二,三位财神来到一个村庄里争香火,都说财主家酒席上席一定供奉着自己的神位,结果走了几家,坐在上席的全是庄稼把式大伙计,三个财神顿时垂头丧气。东家心知肚明,伙计才是他们真正的“财神”,只调教出一头小骡驹就是一笔不菲的家产。旧时,人们数论乡村财主的富有,常用养了几头骡子来衡量。
财神的生日,供神是不能免的,烧香叩头,焚化纸钱,纸钱的灰烬里再奠几盅烧酒。奠酒是有限的,只能浅浅地湿了地皮。年月长久,这风俗就有了“伙计坐上席,财神湿地皮”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