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传说 教化民众
潍坊晚报 2024-02-27 09:58:08
有不少来自于传说故事的村谚,讲的是惩恶扬善,教化民众。旧时有“竖起扁担无荫凉”的村谚,记录的是“量月影,测年景”的风俗;农历每月初八半夜时分月亮落下去,每月廿三则半夜子时升上天空,有“初八二十三,落出半夜天”的村谚。“七月七,涮油瓶,当日下雨当日晴”,则讲了连日阴雨后,七夕当天下雨会接着放晴。
竖起扁担无荫凉
原是形容大饥年
有村谚称“竖起扁担无荫凉”,年代久远,很少人知道。它来自农村旧时“量月影,测年景”的风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晚上,明月当空,当家人在月光下竖起一条扁担,用木尺仔细量着扁担在地上的影子。影子长,意味着这一年五谷丰登;如果短,当家人心里“砰砰”打鼓:怕是要闹饥荒了。
这风俗的起源没人说得上来,但有一个故事流传在民间:
有一年闹完元宵,趁着月光,人们用扁担把粪肥挑到土场上,以便开春后运到地里。挑累了竖起扁担歇口气时,走来一个逃荒的老人。左邻右舍看他可怜,便招待了一顿酒饭,席间自然议论到今年该种什么庄稼。老人一声深叹:“这样的苦年头还问什么庄稼?低着头往前混日子吧。”老人走了,村里人恍然大悟:遇到神仙了。五谷之中,只有谷子成熟了才低下头去,这是叫他们种谷子。果然,这一年的谷子大丰收。第二年,村里人记住了,元宵节的晚上,早早把扁担竖上了村头,老人又来了。这一次没有酒饭,村民只是送给他只小灯笼,让他赶路照明用。老人感慨地说:“就是这只小灯笼吧。”五谷中黍子才像小灯笼,全村种了黍子,又丰收了。两年的丰收,使村里人“聪明”起来,相约秘密进行这竖扁担、接神仙的事,不能传到别的村庄。第三年元宵节,等到深夜老人也没来,乌云遮住月亮,下起了漫天大雪。人们“聪明”地以为,雪就是棉花,田野里全栽上了棉苗。岂料秋后连天大雨,棉蕾尽数烂在了地里,家家户户赔了个血本无归。
从此留下了形容大饥年景象的俗语:“竖起扁担无荫凉”。要知道,那个大雪的晚上是没有月影的。“荫凉”,则是潍县方言里月影或日影的俗称。
初八二十三落出半夜天
农民参照月亮计算时间
在文化落后的封建时代,荒野乡村的农民只能靠太阳、月亮来计时。潍俗中也是有谚语的:“初八二十三,落出半夜天。”
农民辛苦为衣食奔忙,有时要半夜起身远行。这时,家中主妇会准时起床做早饭。主妇们不敢深睡,留意着照上窗棂的月亮。时间一久,她们就有了经验:每月初八的夜里,月亮落下去,窗棂上没了月影,恰好是半夜时分;如果是每月的廿三,月亮刚升上来,就是子时。以此类推,计算着夜里的时间。
茅屋里也有温暖。早炊的刀板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孙子,出远门的人走了,小孙子还在被窝里睁着眼睛。忙完早炊的奶奶重新躺下,顺着窗棂上出没的月光,给小孙子讲起故事:月影出没是由谁管着的?嫦娥。
故事讲的是,有一位老奶奶,天天给嫦娥烧香磕头,遇上难事时,嫦娥就来帮忙了。老奶奶家里穷,八月廿三,眼看种麦的日子到了,没有牛,几亩薄地还没耕翻过来,儿子要半夜里去偷一头牛。老奶奶急了,赶紧祷告嫦娥让月亮升上来,照得一片光明,也许儿子这贼就做不成了。月亮还真升上来了,明亮的月光下,儿子偷来的牛被人发现。左邻右舍答应帮着把地耕完,千说万说,劝小伙子把牛送回去。小伙子幡然醒悟,要半夜里去送牛,为了遮住他的羞脸,老奶奶又向嫦娥祷告,果然月亮就落下去了,这天恰好是九月初八。
故事里偷牛的小伙子名叫拴住,因为他弃恶从善,死后便当了神仙,管着人间牛马驴骡的事,“拴住”就是要把这些牲畜牢牢地拴在槽头上。
七月七织女涮油瓶
连日阴雨当日放晴
潍县传统的农事中,秋稼麦稼轮作,两年三熟,天衣无缝地适应着昌潍平原上旱季、雨季分明的气候。“春天干撒撒,一坡好庄稼;春天拔驴蹄,有钱没处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在气温缓慢上升的春季末尾,播下的高粱、谷子等幼苗需要大量的光照,雨天阴冷,影响着幼苗的生长。五月进入初夏,这些作物需要“蹲苗”,如果生长太快,就会秸杆细软,一经结穗含粒,往往倒伏,先得在旱天里锻炼出强壮的“身体”。农历六月,小麦收获完毕,不再担心阴雨的侵害,秋稼茂盛成长,需要大量雨水,两日无雨,即谓小旱,三日无雨,便是大旱。当然,也不尽然,三月小麦返青,“谷雨”季节里谷子播种后,是需要一场“贵如油”的春雨的。
气候恰恰是这样的。六月六过后没几天,多雨季节来了,连日不停,昼夜阴雨。直至农历七月上旬,才进入雨季尾声。于是,农谚和故事传说,一起走进了农民的“人文”意识:“七月七,涮油瓶,当日下雨当日晴。”
牛郎织女会七夕,是中华民族文化里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可潍县关于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里,却增添了别有意趣的内容:为了阻挡他们鹊桥相会,此前的20多天里,西王母给织女找来了大量难以完成的农活,要挑水灌园,要日夜织布,要“脚打箩,手扒麻,头顶笸箩晒芝麻”,灌园的水,天河里的水,合着这织女一腔幽怨的泪水一起流下来,便成了人间连日不停的大雨。终于熬到七月初七,要去鹊桥了,西王母却突然要她涮完天宫里硕大的油瓶再走,涮油瓶的水能有多少?流到下界人间,所以就“当日下雨当日晴”了。
这里的织女,是一位吃苦耐劳的农妇。
农民辛苦,贫穷,但在意识深处,他们并不鄙薄自己:在天上的星宿那里,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郑板桥曾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说:“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潍县的旧时农谚已渐渐不为人熟知,但它所积淀、描绘的农耕文化,那些如诗般的美好歌谣,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