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亭”的故事
潍坊新闻网 2024-03-01 09:45:35
“四知亭”的故事
◎周瑶
在昌邑市博物馆院内,矗立着一座碧瓦朱楣、飞檐斗拱的亭子,名为“四知亭”。该亭因纪念杨震暮夜拒金而建造,意在弘扬古人的清正廉洁,树当今清风正气。
杨震,字伯起,东汉时弘农华阴人。少时好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他淡泊名利,自费设立私塾教授学生,英贤甚多、远近钦慕,被当时的儒生们赞为“关西孔子杨伯起”。直到五十岁时,才在亲朋好友和当时名臣的一再劝说下,踏入仕途。
入朝为官的杨震始终清廉自守、不谋私利。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安帝时期,杨震从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当时的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的门生,王密念师生之情、感举荐之恩,趁夜幕到杨震住处拜会,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不但不接受,还批评说:“我和你是故交,我很了解你的为人,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王密说:“现在深夜无人知道。”杨震声色俱厉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说无人知道?”王密大感惭愧,怏怏而去。此后,杨震又转任涿郡太守,仍洁身自好。很多人劝杨震趁在任之时为子孙后辈置办产业,杨震不肯。他说:“让我的后代成为‘清白吏’的后代,这就是给他们最宝贵的遗产。”杨氏一门因为清白家风而人才辈出,杨震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以及重孙杨彪皆为国之栋梁,杨氏一门呈现出“四世三公”的盛况。
生前两袖清风,身后青史留名。杨震的清廉佳话不仅在当时受人敬仰,而且深深地激励着后人。杨震拒金的故事发生地,就在昌邑。据清乾隆七年刊本《昌邑县志》记载,昌邑人因仰慕杨震清廉,在县城东北垒土筑台,上建“四知台”,当地人称“辞金台”,又在城门外修建“四知祠”。有诗赞曰:“人间无处不天公,却笑黄金馈夜中。千载四知台下过,马头犹自起清风。”又有《辞金台》诗曰:“气爽天清别有春,辞金台上草蓁蓁。野花尽解杨公意,挺立东风不著尘。”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四知台”和“四知祠”毁又重修,修而又毁。为弘扬廉洁文化,传承“四知”精神,昌邑市修建了“四知亭”。如今的“四知亭”,坐落在文山西半坡上的昌邑市博物馆里。推开朱红的大门,站在亭子里抬头仰望,亭内用醒目的烫金魏体写道:“以期弘扬传统美德,高涨清廉正气,以慰古人,以鉴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