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剧团历尽聚散分合
潍坊晚报 2024-03-05 15:01:00
1979年的益都县吕剧团排练厅
1984年益都县京剧团合影
1995年青州市京剧团《刘姥姥醉酒》剧照
青州市京剧团新貌
20世纪40年代,青州有南北两处戏园子,南有大众剧场,北有艺光剧场,以此为基础分别成立两个京剧团:大众京剧团靠武戏当家,艺光京剧团以文戏见长。这两个剧团争奇斗艳,热闹红火。
南北戏园争奇斗艳
文戏武戏各有所长
20世纪40年代,青州(时称益都县,下同)有南北两处戏园子:位于南阳城原察院巷的大众剧场称“南戏园子”;位于老火车站附近的艺光剧场称“北戏园子”。一南一北两处戏园子不但聚集了青州市区的京剧骨干,还是外地名角来演出的落脚地,为青州京剧团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在那时,剧场和剧团是两码事。剧场是固定的,除演出场地外,还要有一帮人,唱的、伴奏的,称作“底子”;那时,尚没有“剧团”一说,称唱戏的或者“角儿”,是流动的,演出地点不固定,称为“跑码头”,青州即公认的“大码头”之一。
艺光剧场建于20世纪40年代,由青州北关西街刘兴文、刘兴武兄弟创办。他们的二叔、三叔都在剧场文武场里。刘家是吹鼓手世家,早先办红白公事,时兴请吹鼓手吹吹打打,热闹。
京剧本是刘家的爱好,刘兴文唱老生,刘兴武唱三花脸,唱来唱去不过瘾,干脆弄个剧场,请角儿来演,自己配戏,顺便还能卖票挣钱,一举数得,于是在老火车站附近开了个露天剧场,取名艺光,晚上唱戏或放电影(这也是青州最早放电影的地方),不耽误白天的吹鼓手正业。没想到越干越大,副业成了正业。
1946年,旗城票友赵书敏、南城北门里一张姓票友出面,在南阳城察院巷里筹借到一块地皮,临时搭建了一座可容纳500人的简易席棚小戏院。自此,青州城内才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1949年春,由青州知名人士郑勤堂、马一民出面作保,向政府贷高粱2万公斤,又通过发动社会集资等多种筹款方式,将察院巷内的席棚小戏院拆除,就地翻建成较为正规的大众剧场。经过大半年的施工,于1949年底竣工并正式对外营业性演出。
大众剧场自1949年创建,到1975年拆除,历经了26个春秋。
1948年,益都县二次解放,新政权成立,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益都县民众业余平剧研究社(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京剧票友100多人加入。平剧社领导由政府派出,主要演员有赵书敏、赵艳琴、马仲三、马传路等。
1951年,益都县民众业余平剧研究社更名为益都戏剧改进社。1953年,益都戏剧改进社公私合营后被称为大众京剧团。以朱书亭、黄剑虹、赵艳琴等人为主要演员,以大众剧场为主要演出场所。
1952年,以朱德华、刘兴文等十余人发动部分京剧艺人和票友组成了艺光京剧团,以艺光剧场为主要演出场所。
几乎同时成立的两个京剧团,一个在城里,一个在老火车站,都是人口密集之地,一南一北,争奇斗艳,红红火火。大众京剧团以演出武戏为主,主要演出剧目:《大破天门阵》《狮子楼》《战马超》等。艺光京剧团以演出文戏为主,主要演出剧目:《黄金台》《鱼肠剑》《四进士》等。
种种原因几度分合
后改为益都县京剧团
1958年4月,大众京剧团和艺光京剧团合并,正式成立益都县京剧团。
同年下半年,临淄并入益都,刚刚合并成立的益都县京剧团改称益都县京剧团一团,临淄县京剧团称为益都县京剧团二团。一团主要在原益都县地域演出,二团仍主要在原临淄县地域演出。
1960年,益都县京剧一团整体调入昌潍专区,益都县京剧团二团由临淄调来益都,改称为益都县京剧团。原一团的刘兴文、朱德华、黄剑虹留在了益都,并入原京剧二团,即“崭新”的益都县京剧团。
剧团演出的都是传统剧目,大受欢迎,特别是有外地名角到来,更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剧目逐渐减少,1964年全部停演,此后一直排演现代京剧,如《丰收之后》《夺印》《三世仇》等新编京剧以及《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
1969年3月,益都县京剧团被撤销。
《益都县文化志》对此有如下记载:“1969年3月……益都县京剧团全体人员到工厂、农村进行劳动教育,原籍是农村的回老家。刘庆书就带着妻子回到五里郑家庄,朱德华等人到了纺织机械厂,沈月兰回了何官。”
1970年7月,益都县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3年改名为益都县文工团,曾排演过革命样板戏京剧《沙家浜》《红灯记》等。1978年,益都县文工团改称为益都县吕剧团。1980年4月,益都县吕剧团改称为益都县剧团,设京剧、吕剧两个队。
回归建制再出发
传统戏恢复演出
1980年6月,吕剧队撤销,京剧队改称为益都县京剧团。
时隔10年,益都县京剧团终于浴火重生。原吕剧团人员大部分转行到了工厂、农村和其他单位,曾遭遣散的人员则被落实政策,陆续召回,其中有朱德华、沈月兰、刘庆书等,又从全省招聘了一部分人员,如来自安丘的张世铭、徐庆兴,来自寿光的王玲秋、丁学文、韩桂芳,来自青岛平度的张英高、黄绪亮、黄培岩,来自昌乐的张洪秋、陈凤祥。他们都是当时比较有名气的演奏人员。恢复传统京剧演出,市场火爆。
1988年1月,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青州市京剧团实行招标承包。原京剧团副团长王传成中标。青州市京剧团更名为青州市艺术剧院,王传成被聘为首任院长,聘任丁学文、贾化林、吴洪印为副院长,艺术剧院下设京剧团(丁学文兼任团长)、歌舞团(吴洪印为团长,1990年解散)、云门剧院、劳动服务公司(贾化林为负责人,1990年撤销)。
自此,青州市京剧团归属于艺术剧院建制。京剧团团长主抓业务,不再涉及人事和财务。此后每一届京剧团领导兢兢业业,带领京剧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