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全能演员终于成角

潍坊晚报 2024-03-05 15:03:00

  

  朱德华旧照

  朱德华现照

  朱德华到青州发展70余年,从配角到主要演员,再到成角,靠的是不断学习,下苦工加“偷艺”。演出任务往往紧急繁重,演员要在短时间内背过台词,虽然辛苦,但她觉得快乐。县京剧团恢复后,她调回剧团,任务更重了,既要演,又要传帮带,还要管理戏装,干到80岁才真正退休。

  跟角配戏“偷”武艺 样样拿得起演成角

  1948年,20岁的朱德华搀着母亲,与姐姐朱德敏、姐夫李华武一块儿,傍着“角”李芸秋,从烟台出发,一路辗转演出,于1951年来到益都艺光剧场。

  李芸秋,旦角,有“金嗓钢喉”之称。二路演员是朱德华姐妹,一同来的还有老生曹雨田、小生姜振芳。朱德华的姐夫李华武拉胡琴,一个姓赵的拉二胡。当时演的京剧有《千里送京娘》《玉堂春》《锁麟囊》《凤还巢》等。

  李芸秋到艺光剧场原定演出三天,没想到一炮走红,连演了43天,场场爆满。李芸秋一生从艺,从潍坊市京剧团退休。现年96岁。

  朱德华从此留在艺光剧场,接了角来,她就唱“底子”(配角),没有角来,她就担任主要角色。

  旧剧场来“唱戏的”人员不固定,通常是一个“角”,带几个人。名角带的人多,有自己的琴师、司鼓,甚至有自己的文武场。一般的角带的人少,甚至有“跑单帮”的。多是通过中间人(经纪人、文化掮客)联系演出场地,事前说明带多少人来,演哪几出戏。接戏的剧场据此把缺的演、奏人员补上,所配演员有的是剧场的“底子”,有的从票友中临时请。“角”来了,稍稍交流一下关键之处,与文武场叫叫板,就开戏。剧场的任务是请角,给角配戏。戏迷的享受是看角。

  为了做好班底,朱德华什么角色都演过,老生、老旦、彩旦,样样拿得起。虽然成了“主要演员”,但她深知自己非科班出身,非常注重学习,角教她如何配戏,她牢记在心并把角的本事也“偷”来了。朱德华把自己锻炼成了“全能角色”。以《红娘》为例,戏中的莺莺、红娘、张生、老旦,她都扮演过。《画皮》《十五贯》等戏也都演过。渐渐有了名气,成了“角”。

  紧急背词不耽误演出 青春献舞台甘苦自知

  70年的匆匆岁月,起起伏伏潮起潮落中,朱德华成为京剧在青州传播发展,尤其是青州市京剧团从发端到发展最早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之一。

  1958年,朱德华跟大伙一起奋战在大炼钢铁的第一线,晚上困得睁不开眼,突然来了演出任务,用凉水洗把脸,上台。大家任劳任怨,不讲条件。有一次演《春秋配》,没有角了,只有朱德华能上,但她嗓子长了两个大疖子,根本不能唱了。她到医院,让大夫往疖子上打针,坚持着唱。

  突然接到表扬先进人物的演出任务——也许是京剧清唱,也许是快板,不论演什么,都必须赶在演出前背过词,不能耽误演出。红火过后是三年困难时期,大家吃不饱,仍然坚持演出。

  再往后,传统剧目停演,改排现代京剧,《丰收之后》《夺印》《三世仇》等等,都是配合阶级教育宣传。她回忆说:“给你个本子,《白毛女》,50个小时之内要背过台词,那就得背啊。背不出来,连累别人,耽误演戏不行啊。”为工农兵服务,她下农村,跑20多个公社演出。农村老大娘喜欢她,悄悄塞给她点吃的,东西不值什么钱,但暖心得很。

  朱德华有很多粉丝,各行各业都有她的崇拜者,走到哪也有人跟她打招呼,许多人不叫她本名,而叫她戏中角色的名字,而她演的戏又多,所以叫她什么的也有,她都乐呵呵地答应。

  “劳动改造”坚强不屈

  重回剧团夺回十年

  朱德华的丈夫刘克远,天津人,有文化,人聪明,是益都县京剧团的舞美。“文革”期间,专案组“外调”回来,说刘克远有“历史问题”。益都县京剧团的创始人之一、副团长、“艺委会”主任、台柱子朱德华受到牵连,十年“劳动改造”,她却愣是得了11个先进工作者奖状,益都县纺织机械厂的职工都记得她笑呵呵的模样。苦楚只有她自己知道。

  1969年,年仅40岁的刘克远不堪重负,含冤去世。

  1981年,县京剧团恢复,朱德华拒绝回剧团,她不愿意回伤心之地,就安安稳稳待在工厂吧,工人师傅对她挺不错的,别折腾了。

  上面第二次来调,她才回到久违的剧团,重拾京剧老本行。已经年过五旬的她不能简单用“焕发青春”来形容,那简直是“革命加拼命”,是“夺回失去的十年”。

  作为剧团的老人、全能演员,她既要演,又要传帮带,还要为年轻演员服务,上台前,为演员们穿衣扮装;演出结束,演员把戏装一脱,走人,她得一件一件地收拾。京剧服装从头到尾的穿戴都非常讲究,服装的保管也极其讲究。比如,不能洗,即便夏天沾了汗,也只能喷上酒,挂起来晾,才能保持其挺括、鲜亮。怎么挂、怎么叠、怎么装箱、怎么取出来,乃至怎么一层一层地穿戴,都有严格规定,错了就出不来效果。因此戏装管理不是谁都能做的。

  别人没到,她要先到。别人走了,她要收拾,往往是最后一个离开。

  戏装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有一次,一件红蟒破得没法穿了,不会针线活的朱德华决心把它补好。她先把红蟒上金线绣的龙凤图案小心地剪下来,再找来相同的衣料把破处补好,最后一针一针把图案缝回原处,居然看不出是修补过的。

  这件红蟒又穿了好些年,现在是青州京剧博物馆的一件展品,成了“文物”。

  晚年光荣入党

  干到80岁离岗

  年龄到了,但领导不让她退休,说剧团离不开她。她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路过北大桥,上坡时她想:“什么时候我骑不上去了,就不干了。”

  69岁,退而未休的她光荣入党。在领导的一再挽留下,朱德华一直干到80岁才歇下。剧团为她举行了欢送宴会,简朴、热烈、隆重、喜庆,依依不舍。

  以这样的年龄离开工作岗位,在青州,在更大的范围内,绝难找第二例。

  现在朱德华已90多岁了,尚能自理。她独自生活,每天推着娃娃车上街买菜、打奶,回到住处做饭,看电视,搞卫生。思维清晰,谈吐自如,过去的事,她记得一清二楚。用她自己的话说:“吃喝拉撒都准时,三高四矮都没有。”对于今天的生活,她很知足。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