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板控场助演奥妙无穷

潍坊晚报 2024-03-05 15:20:00

  

  崔祥坤

  出生于京剧世家的崔祥坤,其鼓板功夫由父亲亲自传授,勤学苦练之下,他逐渐担起整出戏总指挥重任,曾为许多来青州演出的名角打鼓,摸索出了不少鼓板的“门道”。票友们常常称赞崔祥坤的鼓点打神了,“打到骨缝里了”。崔祥坤退休之后,青州市京剧团的鼓师由他弟弟崔祥吉挑大梁。

  三代梨园行

  鼓板一脉传

  京剧的鼓师又称司鼓,俗称“鼓佬”。

  司鼓是京剧乐队的领军人物。司鼓以演奏单皮鼓和檀板的领奏方式指挥乐队,掌握着全剧的演出节奏。很多戏迷在剧院眯着眼、轻拍大腿听戏,沉醉于鼓板之中。

  在青州京剧界,若论鼓佬“大哥大”,非崔祥坤莫属。

  崔祥坤祖籍平度,1941年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崔丰鳌当年是潍县老四喜班的当家老旦。潍县老四喜班在山东京剧界赫赫有名,崔丰鳌是老四喜班的台柱子之一,绰号“十里老旦”,意思是,他高亢嘹亮的演唱能传出十里之外。三祖父崔丰臣曾是潍县老四喜班的琴师,后从大连京剧团退休。

  父亲崔福俊从小跟着崔丰鳌,打鼓,傍角儿,跑码头,成名于青岛。

  崔福俊给很多名角儿打过鼓。名角王虎辰的儿子人称小王虎辰,也是京剧界响当当的角儿,崔福俊给他打鼓,随他去过上海、开封、洛阳、西安。还曾给麒派创始人之一的刘奎童打过鼓。给小麟童(杨建忠)打了十几年鼓。

  1957年夏天,16岁的崔祥坤随父亲从青岛来到益都,落脚于大众剧团,之后进入益都县京剧一团。

  1960年,崔福俊随益都县京剧一团调往潍坊,而崔祥坤那时被调到益都县文化馆辖下的跃进歌舞团司鼓,因而留在了益都,之后又回到京剧团干老本行。

  拜师勤学艺

  司鼓担重任

  崔祥坤从学小锣开始,到大锣,最后才学鼓板。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小锣、大锣、铙钹,哪一样打击乐器练好也不容易,而打鼓下的功夫比任何一件乐器都要大,要深。

  崔祥坤越打越有感觉,越打越有感情,苦和累渐渐被快乐取代。

  20世纪60年代初,崔祥坤正式拜王惠明为师。仪式隆重而简单,徒弟给老师鞠躬,没有按老礼磕头。虽然拜了师,但他的本领主要由父亲传授。

  还有一个鼓师让他受益匪浅——1962年,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鼓师张万春到益都“走穴”。这人技艺非常高明,崔祥坤很是崇拜,每天都跟他学,从一招一式到鼓理戏理,张万春见他伶俐好学,也乐意教,师徒俩朝夕相处整三载。崔祥坤技艺大进。

  从1965年开始,崔祥坤任司鼓,正式担起整出戏总指挥重任。之后,京剧团一度解散,成立业余宣传队,文工团。

  崔祥坤是幸运的,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一直打鼓。排演样板戏《沙家浜》,吴玉胜(曾任青州市艺术剧院院长)演郭建光,是他打的鼓;恢复排演传统戏,刘新珠、黄旭亮夫妇演《铡美案》,也是他打的鼓。

  学艺无止境 锣鼓学问多

  艺无止境。崔祥坤逐渐体会到司鼓的学问无穷无尽。

  《京剧锣鼓》一书将传统司鼓技法归纳为“指、边、抛、撇、摁、划、撤、领、分、抄、扬”十一法。另外,还要懂得剧情的节奏程式等特点,通过击节与拍板把握一场戏的节奏,使之快慢有序、错落有致,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还要能根据剧情需要,当扬则扬、当柔则柔、当刚则刚,使得文戏不温、武戏不暴。

  崔祥坤说,锣鼓伴奏不仅仅是打出鼓点,还能打出水声、火声、风声、雨声、雷声。

  为了说明打鼓学问之深之奥妙无穷,他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梅兰芳率团到苏联演出京剧《打渔杀家》。苏联一位著名戏剧家说:“你们的锣鼓伴奏太神奇了!舞台上什么也没有,没有船,没有河,没有水,只有一把桨。但通过你们的锣鼓,却能听到划桨的声音,和水声涟漪一圈圈荡开的回声,以及小船远去的声音。”

  说着,崔祥坤以嘴为锣鼓,模仿其效果,居然惟妙惟肖。

  舞台艺术,演员是中心,主角是中心的中心。文武场伴奏是为演员服务的,为主角烘托气氛,一切要围绕主角进行。这就要求鼓师高度关注剧情的进展,弥补演出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传统京剧乐队的文场(弦乐)以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等为主,称文场四大件;武场(打击乐)由板鼓、大锣、铙钹、小锣组成,称武场四大件。

  一个好鼓师,要精晓文武场每件乐器的特性和在伴奏中的独特效果,才能掌控乐队,起到“领必奏,收必止”的作用,更好把握剧情和控制节奏。有了鼓师的出色引导,乐队的伴奏与演员的唱念做打等各个方面的表演密切配合,才能呈现出完整统一、和谐完美的艺术效果。

  关注主角一举一动

  默契优化舞台效果

  崔祥坤曾为许多来青州演出的名角打鼓:程派男旦徐惠卿,北京的老生赵溪远、武生尹永阳,天津女老生王正艳,合作都非常愉快。多年的艺术实践也让他摸索出不少鼓板的“门道”。

  崔祥坤认为,一个好的鼓师还要对剧情整体有着精准的把握和掌控。音乐的节奏、速度,唱腔、念白与音乐快慢的配合,每场、每段间的相互衔接、照应以及承启关系,都与鼓师对人物与剧情的理解息息相关。

  在整场演出中,崔祥坤既要全身心沉浸于剧情中,又要精神高度集中,眼盯着舞台,特别是主角的一举一动,耳听着文武场的声音和节奏。多年的磨合,他与乐队的同事形成了高度默契。同事对他信任、依赖,他对同事包容、理解。如遇突发情况,他通过鼓棰强弱急缓的微小变化稍加提醒,同事们就心领神会,几乎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做出相应的调整,把演员的失误或纰漏掩饰得天衣无缝。也许,只有最高级的票友才能察觉一二,但这时产生的,是对鼓佬的愈加敬佩。

  崔祥坤说,京剧高度程式化,但具体到打鼓,却远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一出戏,流派不同、演员不同,打法也不同。同一个演员,状态好和差打法也不同。这需要演出前与演员沟通。

  票友们常常称赞崔祥坤的鼓点打神了,用行话说是“打到骨缝里了”。而观众也看得惬意,由衷赞叹,许多时候,如雷的叫好和掌声是送给鼓师的。

  年逾八旬精神抖擞

  退休后悉心教徒弟

  崔祥坤退休之后,青州京市剧团的鼓师由他弟弟崔祥吉挑大梁。崔祥吉是潍坊戏校毕业的,他的老师就是崔福俊——崔福俊后来又调到潍坊戏校当老师。所以,崔祥吉的技艺,也是名副其实的家传。

  年逾八旬的崔祥坤面色红润,精神饱满,思维清晰,声音洪亮,看上去像60来岁。退休之后,他参与过民族艺术团、票友京剧团等数个民间业余剧团的活动,并且教了数个中老年徒弟,有的徒弟甚至比他年龄还大。徒弟们对于京剧的热爱、对于打鼓的痴迷,很令崔祥坤感动,他尽心尽力地教,徒弟们更是刻苦地学、努力地练,也都能独当一面了。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