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名家醉心京胡 掌舵剧团尽心尽力
潍坊晚报 2024-03-05 15:24:00
演出中的崔兴来(右一)
崔兴来得众名家指教,成为青州市京剧团京胡的大拿。剧团这些年演出的传统戏,所有的曲谱唱词都是由他一笔一笔整理出来的。他退而不休,直到现在,有些大戏还请他来坐镇。
京胡学问大 名角离不开好琴师
京胡是京剧的灵魂。崔兴来多年的从艺经历让他对京胡产生深刻的认识:京剧离不开京胡。京剧名家离不开好琴师。谭鑫培少不了梅雨田,梅兰芳少不了徐兰沅、王少卿,马连良少不了李慕良,杨宝森少不了杨宝忠,张君秋少不了何顺信,裘盛戎少不了汪本真。
京胡是弦乐中最为短小的乐器。越是看似简单的乐器,越难掌握。他越拉越感觉奥妙无穷。京胡虽然只有两根弦,却音色刚劲嘹亮,能奏出悠扬动听的旋律。
具体到京剧伴奏,学问就更大了,各种唱腔的板式不同、各个行当与流派的演唱特点不同,琴师不仅要熟记各种唱腔曲谱,还要知道一出戏何处有唱、如何唱,各个行当、流派的唱腔都得会拉,还要与武场的鼓师密切配合,滴水不漏。
求大腕指导 学传统戏下苦工背戏谱
在青州市艺术剧院京剧团,琴师崔兴来的京胡地位无可撼动。
1969年他参军时18岁,正读高中,是八中(阳河)文艺宣传队的骨干,拉京胡。那年,他应征入伍,成为特种兵,来到北京卫戍区司令部招待所。
时间长了,战友们都知道他爱好京剧,有京胡特长,于是经战友介绍,由大连京剧团琴师董从杰牵线,业余时间,崔兴来得以师从裘盛戎的琴师汪本真、张君秋的琴师何顺信。之后,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海港》剧组琴师马锦良也对崔兴来进行过指导。工作之余,他抓住点滴时间,按老师的要求反复练习,常常忘了饥渴,忘了时间。
从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复员后,崔兴来成为无线电元件厂一名农民制合同工,每月30元工资,拿出15元交给生产队买工分。但他乐观向上,心底的京剧梦从未破灭,也没荒废京胡功夫。
他印象最深的是由现代戏改拉传统戏。他学的是现代戏,拉传统戏要从头学起,背戏,背谱,上下班的路上,他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嘟嘟囔囔地背。那时没有剧本、没有曲谱,唯一的办法就是听着录音记,一遍一遍核对、整理。剧团这些年演出的传统戏,所有的曲谱唱词都是由他一笔一笔整理出来的。二十多年,几十出大戏,是多大的一个工程,得花多少心血,只有崔兴来自己知道。
益都县京剧团恢复后,向社会招考各种专业人才,崔兴来以优异的表现考入。
兢兢业业高风亮节 退休返聘坐镇大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京剧团条件差,演出环境十分艰苦。下乡演出,要自己背着铺盖徒步而行,公社派辆拖拉机来接已是最大的便利。山道崎岖,拖拉机颠簸,寒风刺骨,大雪飘飘,到了村里,睡马号宿敞棚是寻常事,哪里有床有褥子?能找些麦穰铺在身子下就不错了。
最多的时候,崔兴来一天拉三场。
从进入京剧团,到退休,崔兴来一干就是25年。其间他当过8年副团长,2年正团长。当副团长,他尽心尽力辅佐团长。当团长,他听从艺术剧院领导的安排,落实指示不走样。他兢兢业业,竭尽全力,顾全大局,能上能下,高风亮节。
退休后他被返聘,又为京剧团拉了五六年京胡。直到现在,有些大戏还请他来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