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里,他们与非遗为伴

潍坊新闻网 2024-03-07 14:50:55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烙画、核雕、刺绣、红木嵌银、刻瓷、面塑……在潍坊聋哑学校里,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用指尖传承着非遗文化。他们用一件件作品,向这个世界传递着乐观和坚韧的力量,也在无形中改变着自己的命运。3月3日,记者来到这群听障学生身边,看他们是如何通过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提高就业能力,活出精彩人生。

潍坊聋哑学校的学生在进行红木嵌银制作。

  每个学生都沉浸在精彩的非遗世界里

  3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潍坊聋哑学校教学楼五楼的非遗传承中心,远远地就听到阵阵“叮叮当当”的声音。这声音很有规律、非常悦耳,可制造这声音的,是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听障学生。

  记者循着声音来到红木嵌银非遗工坊,几名学生正专心制作笔筒。记者看到,他们正在进行的是“嵌银”环节,将银丝嵌入到红木上已经刻好的图案中,用小锤不停地敲击,将银丝砸实,非常考验耐性。几名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开槽等环节,动作非常熟练。

潍坊聋哑学校的学生在进行刻瓷练习。

  在刻瓷工坊里,“叮叮当当”的声音同样不绝于耳。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个瓷盘,他们一手拿着一个小铁锤,另一只手拿着刻刀,不停用铁锤击打刻刀,慢慢在光滑的瓷盘上刻出图案。据了解,刻瓷的过程包括画稿、雕刻、錾刻、着色等基本工序。雕刻是刻瓷中最关键的一步,分为点刻、线刻、棉刻等技法,根据所表现的物体、明暗关系等灵活运用不同的刀具和技法,几名学生表现同样很不错。

  在刺绣工坊里,学生正在绣制麻布绒绣,其将潍坊刺绣和绒绣巧妙结合,让潍坊刺绣更加美观、精致。

学生们的烙画作品

  烙画工坊里,学生们正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在教室里,摆放着不少学生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很有层次与色调,具有比较强的立体感,给人一种古朴典雅、回味无穷之感。烙画又称“火笔画”,创作时,不仅要把握火候、力度,还要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非常考验学生的功底。

  当天,记者还走访了面塑、布艺、风筝制作等工坊,学生们都在专注地创作着自己的作品。这些听障学生虽然生活在无声世界中,但他们面带笑容的脸上,却透出一种乐观和坚韧的力量。

山东潍坊聋哑学校学生进行布艺创作。

  专注创作,让学生们的内心充满阳光

  不知不觉间,下课时间到了。不过,除了去上洗手间的学生,多数学生依旧坐在座位上用心创作。“这些孩子的特点是专注力强,在这里一坐就能坐一天,大家都非常珍惜这种实操机会。”潍坊聋哑学校职业教育部主任郝海超说。

  潍坊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着非常丰富的传统非遗资源。而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非遗工艺实践性强和技艺性强的特点十分契合。潍坊聋哑学校从2006年开始试水,引入非遗手工课程。2013年起,又探索将工艺美术专业下的非遗课程融入教育教学,这一创举给这些听不见也不会说话的孩子,增添了不一样的生活色彩,而他们也带给了老师非常大的惊喜。

  在布艺教室里,21岁的赵钦祥正在创作,他对非遗非常痴迷,一旦开始创作,经常大半天一动不动。他身上随身携带着一把小梳子,看到布艺作品,都会忍不住上前给布艺作品“梳梳头”。除了布艺创作,他的面塑技艺同样非常出彩,去年还代表学校在省级大赛上拿了大奖。

  19岁的滕祖明在刻瓷上非常有天赋,小小年纪就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刻瓷作品,作品也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每次开始创作,他身上仿佛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指导老师都忍不住给他点赞。

  据21岁的李九阳表达,他非常喜欢红木嵌银,经过几年时间的锻炼,已经熟练掌握了红木嵌银制作技艺,希望未来通过不断练习,能创作出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郝海超介绍,学习非遗技艺、传承非遗文化,让这些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很大改变。不少学生以前性格很内向,非常敏感脆弱,但通过持续学习非遗技艺,很多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在一次次展示自己和获得肯定的过程中积攒了成就感和自信心,性格逐渐热情开朗起来。

   “可以说,非遗文化给这些孩子的内心带去了阳光。”郝海超说。

学生的面塑作品

  努力为听障学生打造就业“金手指”

  与一般的课程相比,非遗课程需要动手实践,上课时间比较长,学校特意把周日安排为非遗课程时间,这一天也是学生们最期盼的一天。

  郝海超说,学校创新非遗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听障学生提高艺术素养,融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由于非遗手工艺不同于流水线作业,适合跟师学徒式教学,因此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更容易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为此,学校建立了“主·辅”双师联合授课制,从各行业中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手工艺专业教师,定期到校内指导,同时选聘校内文化课教师配合专业教师授课。

学生作品

  在潍坊聋哑学校的非遗工坊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类非遗作品,这些工艺品绝大多数都出自该校学生之手。潍坊聋哑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京强介绍,通过3年-4年时间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非遗制作技艺,将来走向社会后可以继续从事这一行业,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技艺会越来越纯熟,收入也会越来越高,这相当于给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份可以用来安身立命的技能,对他们的未来非常重要。

  由于非遗办学成果突出,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被潍坊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荣获“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职业教育基地”“山东省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等称号。2021年11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近几年,潍坊聋哑学校先后迎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个国际团队的考察参观,其非遗职业教育模式在全国多所特殊教育学校推广,在全国范围内打出潍坊特殊教育品牌,而且这里已成为传承潍坊非遗文化的重要阵地。

  王京强说,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值得灌溉,听障孩子同样如此。学校开设非遗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彩、更有温度的世界,让他们在寂静中收获非遗技艺,一点一滴建立起对生活的自信,进而回馈社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文图

责任编辑: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