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评谈 | 文学需求一直都在
潍坊新闻网 2024-03-22 10:46:12
文学需求一直都在
◎邵光耀
前不久,《人民文学》首次试水直播,在“与辉同行”直播间创下“4小时卖出近100万册”的销售纪录。此后,由余华、苏童携手主播董宇辉的《收获》专场直播也取得了十分亮眼的销售成绩。著名文学期刊与网络头部主播,一个是传统严肃的文学刊物,一个是大众喜爱的知名主播,他们借助网络平台,擦出了耀眼的火花。
上个世纪,文学期刊刊载了大量经典作品,承载着许多人精神慰藉的使命。但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变化和网络的兴起,既有的订阅方式和销售渠道使得大量读者流失,或者转向其他平台,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期刊的订阅量江河日下。
文学关照人生与命运,有着其他艺术方式难以企及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阅读方式产生什么样的巨变,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依然存在,那股难以被取代的直抵人心的力量,也一直都在。
所以,当文学刊物这种需要慢读与品悟的东西与网络直播“牵手”的时候,在董宇辉等有文学情怀主播的推动下,许多人内心对高雅、严肃、品位、真实的追求突然被唤醒,直播这种极快的售卖方式,让文学的覆盖面迅速扩大,卖出百万册、几千万元销售额也不足为奇,因为大家愿意为自己的需求买单。
文学期刊“牵手”网络直播的成功,说明文学刊物依然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文学的品读是一个慢功夫,大家在网络主播的热情“怂恿”下,或许一时冲动买了文学期刊,但仅仅是冲着头部主播或者作家的名人效应,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况且文学作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品,它有着教化、引导、慰藉的作用,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不是一种快消品,不能作为一般的商品去极尽售卖之能事。
“慢”读与“快”售虽不矛盾,但一时的流量爆发,并不是文学期刊订阅量长期向好的根本之策。买来落灰既是一种浪费,也是对文学的不尊重。文学期刊还是要紧跟时代步伐,用优质的作品内容更好地赢得读者,积极构建良好的、更多大众参与的文学生态,让文学滋养生命、升华思想,更加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