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阁之探

潍坊新闻网 2024-03-22 10:50:08

松风阁之探

◎迟玉红 文/图

松风阁

  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件文物都会说话。如果你走近它,来一场心与心的交流,它会孜孜不倦地向你诉说那些兴云致雨的传奇、那些沐月浴风的遇见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无论跨越多少时光,总会在光影里来来回回地重叠,于历史的回音里,采撷其惊艳的风采。

  探访松风阁

  几缕轻薄的阳光从枫叶中挤进来,“松风阁”三个字在叶片的光影中,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青州古城偶园内有一座无梁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衡王府东花园内。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将其修缮,并取名曰“松风阁”。

  历经明清两朝的松风阁已走过近五百年岁月。虽饱经风霜,依旧巍然耸立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尝一世人间欢笑,饮一生风雨慰藉。

  松风阁下部为石基砖墙,整座建筑没有一根梁柱,也不用寸木寸钉,自基至顶全用砖石垒砌成券洞顶。原建筑顶部曾建有阁楼,现阁楼无存。

  这是一座冬暖夏凉的温室,总面积76平方米,东西宽8米,南北长9.5米。其外墙厚度为1.35米,室内面积约为33平方米,高3.55米。顶部为拱形,建一隔墙将其分为外室和内室两部分。隔墙上建有两个轩窗,坐在内室透过轩窗可以看到外面偶园四大奇石之一“宁石”,静默在那里。“宁”字在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释义“所愿也”。另外,“宁石”立在明高唐王朱厚煐的屏风与松风阁门之间,也有一定的讲究,意味“积聚”。小阁南墙中间建有直径约0.8米长的圈门,无论是坐在内室还是外室,从圈门可见佳山堂东侧大石桥以及假山东麓的山水相依、古木相拥,犹如一眼望山山不尽,聚耳听风风不休的意境。

  松风阁仅墙体就占去了一大半的面积,如此厚度的墙体,其保温效果很好。可见这是主人精心建造的修心养性之所,可品茶、可赏景、可悦目、可聆风、可捻云,亦可挽得弦月对箫声。

  清道光元年,临朐文人李廷枢陪同儿子到青州考试,其间游览偶园,文章写到松风阁:桥北为门,作坊形,额以“榰绿”,石屏对立,刻草书。颇精好。屏侧为阁。西向,其上如平台,其内邃幽如温室。

  明石桥北首连着松风阁南墙,门额题“榰绿”,必定有一定的深意。“榰,柱也”之意,另外“榰”还有一种释义——支撑。门南石桥浮云,门北阁楼叠翠,一个“榰”字,将美景相连,犹如宋代诗人王禹偁的“山翠楼频上,云生杖独榰”。

  古往今来,户牖之美成了文人雅客的诗与远方,临窗而坐,窗里是人生,窗外是世界。《道德经》中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从遮风避雨、通风采光,到选材、装饰,已成为艺术下的生命之美。松风阁两面墙体上所建轩窗的位置,也成了唯美的风景。

  在古代,户牖是一种显示主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标志。松风阁底部石基有十五层,每层石块都经过石匠们精心雕琢,一锤一锤地敲下去,接着錾出一条条斜纹,厚度约0.15至0.2米。北墙角处是一块高约2.5米、宽0.6米的石板,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袭,依然可见被石匠雕琢的道道斜纹。从石基上部至阁顶用16层青砖垒砌而成,在一切靠人力的年代,仅选取这些石块材料,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松风阁正面墙体石砌错落有致,门窗上方皆为拱形门洞。建造一座“拱”门洞,不只是体现一种艺术风格,其造型能承载重量,实用价值也高。这座无梁而筑的松风阁,不但具有观赏价值,还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展现了古代设计者的聪明才智。

  乾嘉之际,偶园包括假山在内的部分园林已对外开放;至光绪年间,“山石树木,大概虽存,而荒芜殊甚”(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至民国时期宅第已改为宗祠,存诚堂称为“文毅堂”。花园内主要建筑物仅存“偶园”门及高唐王篆书石屏、松风阁、佳山堂、近樵亭、大石桥。

  松风阁渊源

  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总有一些过往在岁月的间隙中相遇。而这里的“松风阁”,是否与宋代黄庭坚笔下的“松风阁”有过渊源?

  宋皇祐元年(1049年)到至和二年(1055年)间,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任青州通判,黄庭坚约六岁,随父母旅居青州。在青州的美好生活,使他终生系怀,每次想起来依旧情深涌怀,他曾诗曰:“营丘之下,有宅有田。梨枣兮觞豆,耘耔兮为年。”黄庶经常以品德高尚的古人来激励自己,时时以国家大任为重,黄庭坚自小受其父影响。

  黄庭坚是苏轼的门生,俩人在诗词创作上很有成就,被称“苏黄”。黄庭坚三十四岁时给苏轼写信,苏轼回信《答黄鲁直》说:“我一生之中唯恐不能与你相交,今天你不惜辱没自己的才华如此待我,实在是让我又喜又愧,几乎是难以承受啊。”

  世上最难能可贵的是相识满天下,知己仅一人。《松风阁》是黄庭坚晚年的作品。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去世,第二年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湖北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因下雨未回家在此过夜,听着松涛成韵,后以情抒怀,想起曾经屡遭贬职的“东坡道人已沉泉”而写了这首诗。深夜里书童都睡了,他在无人磨墨下,用鸡毛笔蘸淡墨书写而成。后其《松风阁》在中国十大行书中,排第九。

  冯溥向来崇尚贤德之人,黄庭坚的文品、人品以及他的名作《松风阁》都令他敬仰。

  人生总有一些奇遇,在一个瞬间,与心中的一个念想不谋而合。冯溥带着叠石家张然一起回青州,设计、建造偶园。一个夜幕当空的晚上,他站在大石桥上,听着假山东麓上松涛阵阵润耳;闻着清澈的瀑水,缓缓流入池;望着星子默默相依阁楼,恍然与黄庭坚《松风阁》中的“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不谋而合吧,故给这座无名小阁起名“松风阁”。此时的“松风阁”不仅是代表一座建筑的名字,还饱含着他对贤德之人的无尚敬仰之情。

  松风之声,可以洗净人耳。在官场多年,冯溥尝尽了尔虞我诈,此时回到养老之居,在小阁上吟风弄月,如此悠闲自得正如其愿。也如庭坚所愿。

  一阁风月话往昔

  光阴在历史的回廊中穿梭。松风阁历经繁华与衰落,如今风华依旧,载一阁风月诉流年,跨一世情怀话往昔。

  70多岁的冯溥衣锦还乡,在青州引起极大轰动。到达青州之日,百姓夹道拜迎,直至十里长亭,拥挤不得行。

  冯溥在其诗作《行路难》之一中曰:“昔日信陵谋孔艰,车骑喧阗老抱关。太史犹记东门里,过者徘徊不忍还,呜呼蹑屩担簦日三喟,人生报恩会有地。”人生历经千般苦万般难,唯有家带来温暖。他一回归偶园便迫不及待地游玩,即兴赋诗:“园行策杖更扶孙,笑指松筠旧植存……漫愁薄殖田无获,且喜闲居道自尊。”因为心怀“人生报恩会有地”,他才会释然面对一切荣辱与得失。

  “茶汤春饼花朝,小阁良朋久要”,松风阁踞于石台之上,掩映于松柏之中,为假山最高处,是冯溥读书赏景待客之处。冯溥在悠闲时刻,便登上小阁,遥望四方美景。《佳山堂诗二集》卷四、卷五都写到关于松风阁的诗。

  登上阁顶,可俯瞰偶园全景。西面是望春楼、依松阁、一草亭、十三贤石园、甬道两侧明朝桂花,北面是丁香园、北海世家、紫藤长廊、牡丹园、问石亭、友石亭,东面是云镜阁、风荷亭、莲池及容膝亭,南面越过佳山堂,隐约可见云门山顶行云浮游。纵然一阁风月不相同,但四季美景可入诗。冬日里皑皑白雪映园,此时松风阁的美也有冯溥笔下的“雪晴小阁倚朝晖,馥郁梅香晴入衣”。松风阁东墙外有一座临水而建的揖峰斋,旁边栽有古腊梅和杏树,后古腊梅因移栽而死,冯溥在《花朝戏为六言绝句》之一中写道“墙外杏花几树,溪边弱柳千条”。春日里,阁前的五角枫冒出黄黄的嫩芽,周边丁香、紫藤、牡丹、芍药竞相绽放,吐露芬芳。若在细雨绵绵时节,尤逢冯溥的“花树参差莺燕娇,闲云浮动欲遮桥。高峰隐约含朝雨,小阁低回听晚箫”。夏日可见池内荷风轻舞,闲云绕阁。还有元稹的“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一不小心就溜到偶园里。

  秋日的偶园因落叶缤纷成为“网红打卡地”,游人在“高颜值生态”里体味自然之美,增添了生态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韵味和情趣。秋日的松风阁,松涛阵阵,阶上落叶重重,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画作。此时,不窥牡丹枯零,不叹丁香旧踪,只念北风起,叶落满园,无语也倾城。

  众多艺术家把佳山园南侧的假山看作是一幅山水画,著名画家仝凌飞从“起承转合”创作步骤来描述,松风阁是山水画中的“合”,因其立在最高处,整幅画起于山止于阁,始于自然结于人文。因其对松风阁之爱,在一个初夏的日子里,他特意创作了一幅《偶园松风阁小景图》。小阁隐约,绿意盎然,古树苍劲虬曲,画面给人静中有动之感。冯溥后人冯春荣女士,特意将此作设计成折扇文创产品,让优秀的历史文化通过文创产品,走入大众的生活中。

  岁月沧桑,历史不凡。在青州古城,传统与现代交融,像绽放的花朵,灿烂了中华文明。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