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会说话 | 夜阑人未眠——清禹之鼎杏花图轴
潍坊新闻网 2024-03-22 11:20:30
夜阑人未眠
——清禹之鼎杏花图轴
◎崔斌
清禹之鼎杏花图轴(资料图片)
这是一件清代禹之鼎的书画作品,现藏于潍坊市博物馆。
工笔设色,黄色绢本,绘粉白杏花,以绛色点花蒂花蕊,繁花满枝,有少许花瓣凋落于水流,下部有芦荻野鸭。
此画采用传统的“折枝”构图法,截取池塘岸边杏树繁花的一处枝头,以工笔细画遒干、嫩枝、杏花,花瓣白、花心红,三百多年后的今天那花枝仍然有明艳绮丽之风扑面而来。在参差错落中,画面求得了疏密有致,自然留白。杏枝繁花与岸边植物交相掩映。池塘里,几只野鸭曲颈漫游,悠然忘我。天昏黄,叶暗,花亮,明暗相宜。画中右侧小楷落款“广陵禹之鼎绘”,下钤朱文印“慎斋”、白文印“禹之鼎”。
此画作盛花之下,清寂无人,令人想起禹之鼎的另一作品《西郊寻梅图》。
《西郊寻梅图》根据诗人陆游的《西郊寻梅》诗意而作,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上梅花盛放,一人头戴帻巾,身着红袍,眼神若醉,立于板桥之上赏梅花。侍从牵马相随,远处茅屋之上一面店幡招摇,荒草之间已有绿叶萌动,主人公对梅花的喜爱跃然纸上。
一幅花下静谧,一幅花边有人,同出自肖像画高手禹之鼎。
禹之鼎(1647年—1716年),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画家,字尚吉(一作上吉或尚基),号慎斋,江苏扬州人(一作江苏兴化人)。作品泛及山水、人物、花鸟、走兽,擅长人物,尤以肖像著称。
禹之鼎作人物画,不仅注意人的形神兼备,还追求人和景物的交融,将人置身于树下花间、深宅大院,或是山水间。从周边的草木、山石等,渲染主人的雅趣旷情,格调不俗。
禹之鼎出身贫寒,曾在李家当童仆。李氏为兴化四大姓之一,是明末吏部尚书李春芳后裔,族人多善绘画。主人教禹之鼎习画,他结识了不少当地的名人和画家,并为他们画像。23岁左右时禹之鼎曾为吴伟业写照。吴伟业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画家,与董其昌、王时敏友善,其时已60余岁,请后生写照,可见他对禹之鼎的器重。
康熙十三年(1674年),著名学者徐乾学到扬州,与书法家姜宸英、诗人汪懋麟集饮于汪氏的爱园,禹之鼎也应邀出席,为记录此次聚会,徐乾学命禹之鼎三人作《三子联句图》。时年28岁的禹之鼎得以参加这样的名公聚会,并为之作图以记,可见其在扬州画名之显,技艺之超群。
康熙二十年(1681年),禹之鼎任鸿胪寺序班。鸿胪寺是专司朝贺庆典礼宾的机构,序班掌朝会、宴享及进行各项活动中侍班、齐班、纠班及传赞等事,官秩为从九品。禹之鼎任此职,官位甚低,但入京后竟然誉满京师,“一时名人小像皆出其手”。他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随汪楫等出使琉球,肩负绘像的使命。
禹之鼎曾为王渔洋等文化名家作肖像,也为官宦、市井人物作写真或群像。他为大学士陈廷敬画《燕居课儿图》,为学者朱彝尊画《小长芦钓鱼师图》,为鉴藏家高士奇画《江村南归图》。画文人而有文人气,禹之鼎被称为“秀魅古雅,为当代第一”。他写真传神,以景补人,以诗入画。他画遍士大夫,也遍交名流。
他兼具纪实性和艺术性的肖像手法,受到京城人的追捧。一时间,登门求画的达官显贵竟门庭若市,或约定时间,或常来督促,使得禹之鼎忙累到苦不堪言。
不堪重负的禹之鼎,40余岁时遂有了南下之行。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春,徐乾学休致回籍,编纂《一统志》,邀请禹之鼎随行,为志配图。禹之鼎欣然应允,随即同往,脱身而去,于44岁时南下,49岁时才北归。在南方5年期间,主要随徐乾学居洞庭,其间与文人交往,无贵官相逼,创作自由,所画除肖像、雅集,还有其他人物画及花卉、山水等,传达的情思也闲适高雅或真挚亲切。
禹之鼎的一生大致可分成4个时期:33岁以前,习书画,攻肖像;34岁至39岁,入京师,使琉球;40岁至50岁,誉京师,创作丰;50岁之后,多交游,求变新。
杏花图轴是禹之鼎寄情遣怀的佳作,是云淡风轻春意来的一番释然。
善学的禹之鼎,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自成一家。肖像画成就了他,但他没有止步于肖像画,而是广学求新,以图发展。
也许,夜半更深,俯首画案,笔墨丹青里,点染起一树杏花的春意,才是这一天中禹之鼎最深的惬意。自由地创作,无拘地挥洒,才是一个画家最大的幸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