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恩铭与青州
潍坊新闻网 2024-03-29 10:58:16
邓恩铭与青州
◎潘广珠
邓恩铭写给父亲的家书 (资料图片)
革命文物,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笔者精选邓恩铭与青州有关的三件文物,撰写此文,以继承先辈遗志,砥砺前行。
青州红丝石砚台
见证邓恩铭的革命人生
在贵州省荔波县邓恩铭故居陈列馆,有一方红丝石砚台,长20厘米,宽14厘米,厚度为4厘米,砚面浮雕葡萄,中为墨海和墨堂,砚面留白处分别留有小楷砚铭“红丝石”和款识“云从制于青州”。这方砚台的主人,就是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团组织创建人之一——邓恩铭。
这方红丝石砚台,产于青州,“制于青州”,陪伴了邓恩铭在山东长达14年的求学、革命历程。
青州红丝石,产于邵庄镇的黑山,历史悠久,至宋末石源枯竭,历代虽有产出,但数量相当稀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其特征属于泥质岩,硬度4至4.5左右,敲击声很清脆,无厚料,从侧面看层状沉积岩特征明显,红黄相间,正面出现像树木年轮一样的红丝,故名“红丝石”。红丝石砚台,居“四大名砚”之首,历代名家多有誉之。名石、名砚、名人,赋予了这件文物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款识“云从制于青州”中的“云从”,是民国时期益都县知事黄泽沛的字,黄泽沛是邓恩铭的堂二叔,生年不详,病逝于1930年9月,1924年5月前后至1925年任益都县知事,是邓恩铭1917年10月从贵州荔波到山东求学的主要资助者。为勉励邓恩铭勤奋学习,黄泽沛把自己深爱的这块红丝砚送给了他。邓恩铭非常喜爱这方砚台,一直带在身边使用,直到被捕入狱。邓恩铭于1931年4月5日在济南被敌人杀害后,他的堂弟媳滕尧珍整理其遗物时,才将这方砚台带回荔波,最终“魂”归故里,“叶”落归根。
这方红丝砚,陪伴着邓恩铭在革命年代夜以继日地伏案工作,承载着他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这方红丝砚,产于青州,用在山东,“魂”归荔波,革命精神代代传承。
写于益都的家书
展现邓恩铭的铁骨柔情
2019年6月,在山东博物馆“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山东博物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图片展”上,展出了一封邓恩铭“八月十六日在益都”写给父亲的家书,格外引人注目。整封家书,保存相对完好,文字整理如下:
父亲:
我昨天回来此地过中秋节,本想来团聚快乐,那(哪)晓得刚进门,李婶即送来印弟从柳州寄来一信,惊悉我那和平老实的四叔被匪害了!呵!四叔!八年前一见竟成了最后一次,此后永远不得相见了!呵!苍天!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呵!父亲!你七日来信何以不告诉我呢?
我实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对家庭最灰心的是遇事不告诉我们,如今遭这样的事竟一字不提,唉!叫我如何不灰心丧气呢!唉!我的可怜的四叔!魂如有灵?当来入梦!
父亲!我们最不满意你的是你不把祖母和四(叔)四娘以及弟弟妹妹们接到城里来,致遭不测!幸亏祖母平安无恙,设若不幸,那时怎样对得住老人。唉!
母亲!你要性子放和平些,你孝顺祖母,将来你的儿媳也一定孝顺你呀!
唉!我的可怜的四叔!
恩明
八月十六日在益都
据资料介绍,这封家书,现藏济南战役纪念馆,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李全珊、王忠义前往贵州荔波邓恩铭的老家征集到的,写在竖行红格信纸之上,一共3页,每页8行。长23.5厘米,宽16厘米。字体为毛笔书写的楷书,落款“恩明 八月十六日在益都”(邓恩铭原名邓恩明),显示写信的时间是“八月十六日”,但不知年份;写信的地点是“益都”(今青州)。
经考证,这封家书的写作时间“八月十六日”是农历,根据现在已知的资料,邓恩铭是1917年高小毕业后,投奔在山东做官的二叔黄泽沛,从邓恩铭与四叔“八年前一见竟成了最后一次,此后永远不得相见了”分析,到1925年,正好八年。
家书所写内容,主要是谈到邓恩铭得悉其四叔遇害,于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匪徒莫大的愤慨,对亲人的不幸遇难表示深切地哀悼,同时也有对父亲遇事不告诉自己的埋怨,还有对母亲“要性子放和平些”的劝诫和要“孝顺祖母”的嘱托。
这封家书,包括标点在内共计300余字,仅叹号就用了20余个,可谓纸短情长,情满于海,字字真情流露,是研究邓恩铭烈士重要的珍贵文献资料。家书饱含深情,娓娓道来,反映了邓恩铭同志对家人浓浓的关爱和眷恋,展现了邓恩铭的铁骨柔情。
与侯玉清的合影
展现邓恩铭的青春岁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张小红主编的《中共一大代表画传》第133页,配有一张邓恩铭与侯玉清的合影,但没有任何关于侯玉清的文字说明材料。
侯玉清的姐姐侯志在《山东省志资料》1961年第3期发表的题为《邓恩铭同志传略》一文,文末有一个注:“侯志同志原名侯玉兰,是邓恩铭同志的老战友,侯玉兰的妹妹侯玉清是邓恩铭的妻子。”
2000年第6期《党史天地》刊有《侯志的风雨坎坷路》一文,介绍曾在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侯志的事迹。文中说:“侯志的妹妹侯玉青(清)和邓恩铭结为夫妻。侯志的父亲找到侯玉青(清)读书的学校,把她强拉回家,她被迫与邓恩铭脱离夫妻关系。”
据王鸿儒先生的《关于邓恩铭烈士的族别及其家庭》(《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第三期)记载:“侯志系邓恩铭爱人侯玉清的姐姐。侯玉清,山东青州人,其时随父在济南暂住,于一九二七年春天与恩铭同志结婚,第二年夏天便回娘家去了。后来恩铭还去她家中接了一次,娘家不允,直至恩铭第三次被捕,牺牲,本人都一直音讯杳无。”
经查阅刘传功先生撰写的一系列关于中共青州地方党史文献,特别是查阅“1979年12月20日上午,刘传功先生(当时署名柳学青)采访侯慧真(原名侯玉清)”的打印原件,才初步得知侯玉清的情况:
侯玉清曾用名侯慧真、侯玉卿、侯慧贞,1911年生于青州的侯庙村。侯家是村中的名门富户,侯玉清的父亲侯恩渥,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侯玉清兄弟姐妹共5人全部进学堂读书,后来一个个都参加了革命工作。
侯玉清先在青州城西皇城小学读书,后转入青州城仓廒女子学校。1926年春,马克思主义传入仓廒女校,同年清明节,侯玉清与同学、好友魏玉新一起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后,侯玉清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国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随后仓廒女校还成立了学生会,15岁的侯玉清当选为学生会主持人。同年秋季,侯玉清在学校秘密酝酿一场学潮,以反对校长压制民主、私拆学生信件,因信息泄露,学潮没有发动起来就失败了,侯玉清被女校开除学籍。侯玉清有家不能回,就隐藏在同学魏玉新家里。
魏玉新的家在青州的圣水村,魏玉新的祖父魏嵋是清代举人,后来魏嵋变卖家产用于山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所需。其间,黄泽沛清剿匪患,秉公执法,而且同情革命,所以在当地群众中口碑很好。鉴于此,中共一大后,邓恩铭经常到青州开展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邓恩铭经常到圣水村魏家,可以说魏家大院成了山东共产党人经常秘密集会的地方。在此期间,邓恩铭与侯玉清开始了交往,并最终走到了一起。新中国成立后,侯玉清在交通部基建总局资料室工作,直至离休。
综上所述,邓恩铭从16岁离开老家贵州荔波,到30岁在山东济南英勇就义,一直没有再回过老家。尽管在老家家里也曾给他订婚,并且父母也几次催促其回家“完婚”,但直至1930年12月5日,邓恩铭在老家的婚事仍没有结局。侯玉清才是邓恩铭真正的妻子。
以邓恩铭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先驱,抛头颅,洒热血,展现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永存的记忆,是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