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会说话|锦绣知冷暖——清青花瓷绣墩
潍坊新闻网 2024-03-29 11:02:03
锦绣知冷暖——清青花瓷绣墩
◎崔斌
清青花瓷绣墩 (资料图片)
在中国的古画当中,尤其是仕女画里边的家具,经常会有绣墩的存在,因为它是清雅富贵生活的象征。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有女子坐绣墩;在清代《连生贵子图》里,可见桂花树下、山石旁,一名妇人坐在绣墩上,正和孩童嬉戏,慵懒自在。
潍坊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代的青花瓷绣墩,纹饰简朴,圆浑可爱。它形似腰鼓,腹部鼓起,中空,平顶,束颈,溜肩,圆腹斜下收,最大腹径在肩下。白釉釉面光亮,青花呈色稳定,清丽淡雅。器身满饰缠枝莲纹,平顶中心饰镂空圆形方孔钱纹,肩腹部为三组两两相交的镂空双钱纹,下腹部则饰三组长条形束腰镂空与其上的镂空双钱纹相错。
莲花在古代又被称为芙蓉,因其芳容和清香深受世人喜爱。“青莲”音同“清廉”,寄托了古人美好的愿望。该绣墩当为清中期产物,造型细而高,已是清代常有的式样。
绣墩是什么?绣墩,从坐墩而来。坐墩是一种古代坐具,是圆坐面的一种坐凳。由于这种坐具是一种鼓腹的器型,所以也叫“鼓墩”;又因它的坐面是圆形,也叫“圆墩”;古代在使用的时候,因常配置织绣坐垫,又得名“绣墩”。
绣墩,是家具藏品中的贵族,因传世量小,往往做工精细,格调高雅,为专家所推崇。秀美活泼的绣墩材质多样,木料之外,也可为瓷器、石材等,一般有开光,便于随意搬运和陈设,可置于厅堂、房间或庭院;外形古朴,线条圆润,有阴柔之美,在庄重的中式家园中,往往增添一抹轻灵柔媚,让整体生动起来。
绣墩的功能同凳子相同,在造型上与腰鼓相似,中间腹部大,上下两头小,没有靠背。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道:“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唐代以前人们一般席地而坐,家具多为低型,唐以后起居方式改为垂足而坐,绣墩作为垂足而坐的一种家具形式也流行起来。
在明代及清代前期的坐墩上,大多还保留着藤墩和木腔鼓的痕迹,就是瓷制的坐墩也不例外。
坐墩的开光,来自古代藤墩用藤条盘圈成形的壤壁,“开光”的意思就是在坐墩上雕镂出各种纹样的空洞。这件绣墩,有三组长条形束腰开光。
明代的坐墩实物,传世较少,即使是清制而具有明式风格的坐墩也为数寥寥,有开光、直棂、瓜棱三种形式,这件就属于开光形式的。
另有直棂式的坐墩,体型细而高,腔壁用二十四根木条中夹短材斗合而成,酷似直棂窗,又像是鸟笼。瓜棱式坐墩呈瓜瓣的样式,整体外实中空,设计者从天然瓜果中找到造型素材,抛弃了开光加鼓钉的传统造法。
有关瓷绣墩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
瓷制绣墩,可能有应对酷暑降温的因素而烧制,因其夏日清凉的特性,又被称作凉墩、瓷墩,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
瓷质绣墩,家境殷实的人家才会置有,其造型美观大方,制作科学,面径与底径大小相若,身较高,上下端较小,以椭圆形为多,还有方形、菱形、六方形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明代《博物要览》描述瓷墩:“镂空花纹,填以五彩,华若云锦。又以五彩实填花纹,绚艳悦目。二种皆深青地子。有蓝地填画五彩,如石青剔花,有青花白地,有冰裂纹者。”
清代瓷器烧造技术提高,瓷墩这样的大件器物也能做到琳琅满目、样式繁多:粉彩、青花、单色釉……形制则有圆鼓形、多棱形等各种形制。从《雍正十二美人图》(胤禛美人图)中,可以看到美人所坐的瓷墩,釉色各异、形制各异,有红釉、蓝釉、青釉,形制则有部分镂空和大面积镂空的。仿佛只有纤秀的瓷墩,才能和这些清丽出尘的女子相配。
瓷墩也因其温润秀美,多作为女子坐凳,装饰与实用并存,增添女子温柔秀美的风情。《红楼梦》就提到黛玉用到绣墩:“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命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坐着,拿着钓竿钓鱼。”
在天寒地冻之时,妇女放置香料在瓷墩内,熏香取暖。暑热时,因为瓷墩的天然瓷质属性,其身透凉,镂空通风,古人将其作为避暑坐具。
垂足坐圆鼓,锦绣知冷暖。
一件绣墩,也记录了多少女子的冷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