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为民争讼破除迷信

潍坊晚报 2024-03-31 10:59:56

  

  马愉状元坊。

  马愉墓地

  王曾自少年时期即胸怀大志,关注民生,他15岁“为民争讼”令人叹服;马愉题《听月诗》以谢师恩,可圈可点;赵秉忠自小忠勇正直,敢作敢为;王寿彭抱病参加会试,为日后参加殿试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依据税籍 15岁王曾断田地纠纷案

  相传,王曾少年聪慧,曾遇一田地纠纷案,“拔刀”相助,其案迎刃而解,令人叹服。

  据富弼《行状》载:“(王曾)十五岁,时郡有田讼久不质,将佐患之,公偶与典校者坐,亟闻其昧语,谓不可白,公立为发其奸隐,讼者气索,狱遂判,里人伏其幼悟。”说王曾15岁时,当地有一田产案久拖不决,办案的典校也束手无策,眼看被告一家就要倾家荡产,日子没法过了。少年王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寻一日,他在与办案典校闲聊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决心主持公道,揭开案情的盖子,为民做主,还被告一个清白。后来,由于他精辟地揭示了案件的曲直关系,原告没有话说了,案子遂判,乡人佩服。

  南宋人郑克在《折狱龟鉴》中引《沂公言行录》,其中有详细描述,其中说到:王曾丞相,少年谒郎僚,有争负郭田者,封畛既泯,质剂且亡,未能断决。曾曰:“验其税籍,曲直可判。”郡将从之,其人乃服。

  郑克按:“界至不明,故起争讼;契书不存,故难断决。唯有税籍,可为证据,辞与籍同者,其理直;辞与籍异者,其理屈也。曲直俱判,焉得不服。”

  在此案中,王曾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即“税籍可以为证”,从而顺利断案。体现了他的政治才能、不为纷繁芜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直奔要害之处。同时,他看到了“税籍”的重要性,也说明少年王曾即于政治制度较为留心和熟稔,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再次,王曾断案重证据,以税籍为证据判断“隐恶”,展现了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政治素质。

  心有灵犀 马愉挥毫谢恩师

  关于马愉,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他与恩师心有灵犀的故事。明永乐十八年(1420),马愉赴省城乡试,中省魁,后专程拜谢老师张先生。此时张先生正在沂水县一个地方教书。拜师礼后,校塾作东设宴款待,找来一众乡绅作陪。

  席间谈到学东新建的一座楼,楼的匾额乃张先生题写的“听月楼”。一陪客席间发问:“请问张先生,‘听月楼’所为何意?”张先生一时沉吟,未做答复。马愉心领神会,问:“鄙生能否一见高楼和恩师题字?”众人即离席,一同前往。

  参观完,马愉感慨地说:“恩师书法苍劲,胜过欧、柳;笔力锋神不亚右军;匾额豪迈,气象万千,学生不才,愿手书古人一首《听月诗》替恩师作答。遂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挥笔写下宋辛弃疾《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众客看了,齐声叫绝:“大雅之作,不愧是魁首之笔,真乃名师出高徒。”

  不畏鬼神 赵秉忠怒砸“石人”

  赵秉忠从小忠勇正直,不畏鬼神。有一年,赵府盖房子,材料备齐,匠人就绪,按迷信说法,盖房子是“动土”,应先敬鬼神,以求吉利。可挖地基时于深处遇一异物,类似石人却不是石头。众人争相观看,拥挤中有两人不小心掉进坑内撞到“石人”磕破了头。众人大哗,都说遇到太岁了,没人敢再下地基干活。

  这时,只见赵秉忠毫不害怕,分开众人下到坑底,搬起“石人”一口气送到村南的乱坟岗子,砸了个稀巴烂。回来后,赵秉忠告诉众人,鬼神是愚人之举,不能相信,如有鬼神,那人不都成了无能之辈?说罢,继续动工建房。不几日房子建好,一切顺利。乡亲们都佩服赵秉忠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胆识。

  抱病应试 王寿彭喜中举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王寿彭赴开封参加会试,他的理想是中进士,哪怕是三甲。然天有不测风云,他一路风尘,刚到河南,即染病不起,请大夫调治也不见好转。眼看考期一天天临近,纵奈心急火燎也无济于事。他十分沮丧,甚至打算弃考。亲友们见状,多好言相劝:“自古未有场外的进士,还是坚持去考一考,考不好也权当练练兵。”在人们的劝说下,王寿彭抱病应试,坚持考完。

  正是这次抱病应试,意外成全了王寿彭,会试成功。喜中举人后,他的病也好了,随后赴京参加殿试,张榜之日,以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喜讯传到潍县,一片欢腾。

  人物生平

  明代状元赵秉忠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号 阳,明青州府益都县郑母村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侍读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赵秉忠一生修身励志、耿直尽节、崇尚道德、正气浩然,与奸佞、邪恶势不两立,因此也常遭打击迫害,曾两次被奸佞陷害,罢官还乡。

  时大太监魏忠贤专权朝廷,迫害异已。天启四年(1624),大臣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其状疏就出自赵秉忠的门生缪昌期之手。天启五年(1625)缪昌期被魏忠贤陷害至死。赵秉忠看到朝政日非,于是上疏请求告退还乡,得皇帝批准。赵秉忠归隐不久,受到刘钟英案件的牵连,以“与刘钟英久依门户”的罪名削官夺俸。其后魏党愈演愈烈,被迫害打击的人越来越多,朝政更加不可收拾。天启六年(1626),赵秉忠在家中愤懑而死,享年53岁。崇祯元年(1628),朝廷为其平反,恢复官位,并加封太子太保,赐祭葬。

  1983年,在郑母村发现赵秉忠《状元殿试卷》,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海内孤本,保存于青州市博物馆。1991年,赵秉忠《状元殿试卷》被窃,经公安部门立案侦破,失而复得。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