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女子入殓师团队:“生命终点站”里写芳华

潍坊新闻网 2024-04-04 09:29:13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面对遗体和死亡,是她们工作的日常。不被亲人所理解,她们也心甘情愿为每一个逝去的生命站好最后一班岗,让告别变得美丽。4月2日,记者走进潍坊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第一殡仪馆(以下简称“第一殡仪馆”),对话女子入殓师队伍,了解她们的坚守和心声。

  左起分别为:王晓冉、辛宇赫、位明皓、张黎萍

  辛宇赫、位明皓、张黎萍、王晓冉四位年轻姑娘的组合被第一殡仪馆称为“女子遗体整容小分队”,她们中年龄最小的仅有24岁。从夜间值班、接运遗体、一对一服务逝者亲属到独立进行遗体修复、化妆,她们精通殡葬服务全流程。

  十年间

  已完成上千具遗体修复

  1992年出生的辛宇赫,是小分队里年龄最大的,也是其他三个姑娘口中的“队长”。4月2日中午12时许,她刚刚完成了两个多小时的遗体修复工作,吃上当天的第一顿饭。

  身材娇小的辛宇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柔弱。其实,辛宇赫的工作既需要专业技能,也需要一定的体力。她说:“时间最长的一次,站着连续工作了7个多小时。”从2013年到第一殡仪馆工作至今,辛宇赫已经完成了上千具遗体的修复、化妆,算是队伍里的资深殡葬人。

  辛宇赫(右)在工作中。

  辛宇赫告诉记者,夜间值班如果接到外出接运遗体任务,面对的往往是非正常死亡的遗体形象,为了给逝者和亲属最大的尊重,她们为逝者缝合、整容、化妆,努力让逝者体面走完最后一站。

  “入殓师这个工作是特殊的,很多人对此存在偏见,但当我们的付出得到了逝者亲属的认可,一切都变得值得,我发自内心热爱我的职业。”交谈中,辛宇赫目光中充满了坚定。

  王晓冉在工作中。

  团队内最小的王晓冉今年24岁,是个标准的“00后”,从高考报志愿到入行,都是她自己做的决定。对于目前的工作,王晓冉表示,“我不在意外界的任何声音,只全神贯注于当下的每一次操作。逝者亲属的满意就是我继续下去的最大动力,我打心底里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

  从业2年多时间,王晓冉一点点积累经验,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经她手化的妆容细腻柔美,得到过很多逝者亲属的肯定。王晓冉说,自己听到过很多不理解的声音,但是既然选择了就会坚持走下去。

  温柔以待

  面对的逝者是别人的至亲

  吉林姑娘位明皓和四川姑娘张黎萍都出生于1999年,两人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来到第一殡仪馆工作。

  去年夏天,一位30多岁的女家属独自来到殡仪馆为家人处理后事,因为恐惧,她全身颤抖不已。张黎萍默默地陪伴左右,不断给她言语上的安慰和鼓励,慢慢地使家属情绪稳定下来。

  张黎萍(右)在工作中。

  “你年纪轻轻的,干这行不害怕吗?”家属这样问张黎萍。“我面对的每一个逝者都是别人的至亲,这是我不惧怕的原因,也是我选择这份职业最大的意义。”张黎萍掷地有声的回复让家属感动不已。

  虽然张黎萍来到第一殡仪馆工作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但家乡的很多亲戚朋友都还不清楚她的职业。“有人问起,我就说在民政局工作,不会说得太具体。自己的父母尚且做不到完全接受,更何况其他人,所以家里有喜事我也会主动避嫌,基本不会出席。”张黎萍表示,外界的不理解丝毫不影响自己对这份职业的执着和热爱。

  位明皓在工作中。

  对此,位明皓感触颇深,“我大学期间实习的那家殡仪馆位于市中心,但点外卖时经常遇到商家和骑手拒绝接单的情况,很多人对我们这个场所和行业非常忌讳,觉得不吉利,害怕与我们接触。”

  “每个人都是被微笑着迎接的,逝去的时候也应该被温柔地相待,我觉得这份工作挺有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对于殡葬行业的理解和关注也越来越多,如今很少有人再因为职业的原因抗拒与她接触和交往,位明皓表示,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

  感悟生命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来自生者的悲恸和不舍,让四位姑娘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采访的最后,四位姑娘拿出手机跟记者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工作中的她们必须衣着得体、严肃且严谨,生活中的她们跟其他年轻人一样,喜欢自拍和搞怪,活得热烈奔放。

  职业的特殊性并没有影响到她们的正常生活,相反,因为见证过太多意外和生离死别,她们觉得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辛宇赫告诉记者,“从业以来,我没有做过一次噩梦,工作中遇到的逝者情况再特殊,工作结束我也能好好吃饭和休息。因为我把每一位逝者都当作亲人看待,用心用情守护他们走完最后一程,我的内心也是平静且安宁的。”

  记者手记

  之前对入殓师这个职业的了解,是通过书籍和影视作品。通过近距离接触从事入殓师行业的四位姑娘,真切地被那份笃定、坚持和对职业的热爱深深打动。

  殡葬是“冷门行业”,但就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无视不理解和偏见而坚持着、坚守着,他们用伟大的爱做着细小的事,敬畏生命、抚慰人心,让逝去的人平静地走,让生者得到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墓碑是冰冷的,不灭的是热情。总要有人承受生命最后一环的伤痛,他们负重而行,也向阳而生。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国栋 张沁/文图

责任编辑:封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