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拼经济主战场 打好发展攻坚战 | “绿野模式”激活“补丁地”“巴掌地”“面条田”

潍坊新闻网 2024-04-13 10:15:09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最美人间四月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潍城区的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浇灌、施肥……返青的麦苗尽情地吮吸着春的气息,忘我生长,丰收的希望撒满田野。

  “带几个人把旋耕机和播种机好好检查一遍,有问题赶紧修好。再联系一下厂家,把今年的化肥价格敲定……”合作社里,理事长马建海正在安排着任务。选择良种、检修农机、储备化肥……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着。

  成立于2013年的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从农机服务起步,逐步发展到开展全链条土地经营服务,走出一条村民以土地入股村股份合作社,“绿野”与村级合作社“社社合作”开展规模化土地经营的模式,也被称为“绿野模式”。

  “去年托管的土地已经到了3.2万亩,今年再理顺理顺,继续扩大规模。”马建海说,自2019年6月“绿野模式”在潍城区开启第一个示范村,到现在已有38个自然村采用这种村集体土地经营模式。

  粮食安全,提高产量是前提。农村土地集体统一托管带动专业化经营,为农业生产“藏粮于技”带来了可能。

  “绿野模式”下,村级合作社把零散的“补丁地”“巴掌地”和“面条田”统一“打包”给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绿野”对土地重新归拢、化散为整,土地利用率增加了16%。同时,“绿野”依托200多台套农机装备,在成方连片的土地上开展专业化、规模化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统一种、收,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在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指挥中心,随着马建海在电脑上打开“数字农场信息平台”,一份田间数字地图便呈现在眼前,随意点击一处合作社托管的土地,虫情、墒情、气象、苗情,农业“四情”信息一目了然。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数据。”马建海说,田里装有传感器收集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平台计算处理后,就可为水、肥等田间管理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让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加快落地。马建海介绍,“绿野”现在正下大力气对托管的土地进行农田水利及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去年建了400亩的高标准农田作为样板示范,到今年底的目标是建设2万亩,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智慧化。

  在潍城区于河街道陈平家村,绿油油的麦田里,自动旋转式喷灌机正在为麦苗“补水”。街道党工委书记说:“我们依据‘党委主导、支部领办、党员主力、农民主体’原则,积极推广‘绿野模式’,先后流转土地3300多亩,村集体实现增收165万元。”“社社合作”下,土地由村党支部主导,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合作社,让手中的土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最终实现“村村有收益、户户有分红”。

  粮食安全,不仅要产量富足,更要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三夏”时节,种粮最怕遇到连阴雨天。绿野收获的粮食数以万吨计,让这些粮食完好入仓,晾晒是第一道关。

  在望留街道十亩田村,一组高高耸立、闪耀着金属光泽的塔柱状设备颇为显眼——这是由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潍坊市粮食烘干应急中心。这个烘干中心拥有5600平方米的仓储库房和1万平方米的大型晒场,两组烘干设备日可烘干小麦2400吨、玉米900吨,能满足5万亩土地的粮食烘干需求,保障粮食安全归仓。

  地为农本,应对地力下降关乎粮食生产长远安全。“绿野”通过发展循环农业,实现“藏粮于地”。

  在粮食应急烘干中心西邻,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当地望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建设的肉牛养殖项目,已进入最后建设阶段。该项目养殖规模2000头以上,利用农田秸秆为养殖饲料,养殖粪便用来生产沼气,做为粮食烘干设备燃料,沼渣又变成最好的有机肥料,用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希望通过让农业循环起来,把咱们的地力培肥,也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片广袤沃野。”马建海说道。

通讯员 : 丁延峻 刘超/文图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