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击点燃抗日烽火 战斗过程惊心动魄
潍坊晚报 2024-04-16 14:49:26
陶钝(资料图片)
郝戈庄无名烈士碑。
赵明宇
郝戈庄战斗发生地淇河西岸。
时任民兵组长的王福莲。
马耳山抗日遗址。
自路景韶带领抗日游击大队打响诸城抗日第一枪后,中共诸城地方党组织领导诸城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配合各主力部队,多次粉碎日伪军“扫荡”“清剿”。其中马耳山反扫荡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陶钝说服区长一起抗战 拉起抗日游击大队
在诸城抗战史上,有一次战役是绝不能忘记的,它是1938年2月2日由路景韶带领游击大队发起的路家道口伏击战;有一处地方是绝不能绕过的,则是路家道口抗日遗址。
1937年10月,日军侵入山东,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率10万大军不战而逃,接连丢掉黄河、济南、泰安、运河防线,致使日军一个半师团轻易侵占了大半个山东。12月27日,济南被日军侵占,诸城县长闻风逃窜。
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的危急关头,诸城许多优秀儿女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地投身抗战烽火中。陶钝就是其中的一员。陶钝,诸城市昌城镇徐家河岔村人,原名徐宝梯,毕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回家乡组织抗日活动。他的家乡在诸城七区,有一支500多人的地方武装,陶钝试图把这支武装发展为抗日队伍。
陶钝找到区长路景韶,劝他起来抗战。路景韶是革命志士路友于的大哥,为人豪爽,人称“路大胡子”。陶钝决定先通过路友于的事打动他:“(路)友于兄在当时主张国共合作,直至牺牲也是和共产党一起的,他成了国民党人的榜样。这样的国民党人,不仅国民党尊重他,全国人民都尊重他,连共产党也同样尊重他。政见不同,救中国的意志是相同的。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会希望你进行国共合作,一起抗战。”
在陶钝和路君约等人的劝说下,以及考虑到当时的大形势,路景韶决心拉队伍抗日,坚决打击日寇,保家卫国。他把整个区的地方武装编为一个抗日游击大队,他兼任大队长。还成立了由陶钝担任队长的青年队,相州的赵明宇召集二区的一批青年,也加入了青年队。
路家道口设伏打击日寇 打响诸城抗日第一枪
1938年2月2日,日本侵略军1000余人从高密出发,沿诸高公路向诸城进犯。路景韶得知后,立即率领抗日游击大队500余人埋伏在路家道口一带。翌日清晨,3辆满载军火的日军汽车行驶到芦河时陷住了,车上19名日本兵除留下几人看车外,其余纷纷到村里抓人推车修路。路景韶当即派王贯三带领200余人去抢夺军车上的武器,派张本亮率300余人到福胜村后公路两旁埋伏。群众听此消息,不少人自动加入战斗行列。10时左右,5辆军车载着100余名日本兵来到福胜村时,游击队员一齐开火,激战一小时后,日军反扑,游击队员撤退到道口。抢夺武器的游击队员因暴露目标未能成功,只好退回道口。两路人马会合后,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于傍晚撤往齐沟村一带。这次战斗共击毙日军6人,缴获枪1支,是日军在诸城受到的第一次打击。
40多年后,曾亲临这次战斗的陶钝在一篇回忆文章《一位被遗忘的朋友——缅怀赵明宇同志》中,详细地记叙了战斗过程:
日寇先头部队到了路家道口村西芦河(从卢山下来的一条小河)渡口,汽车陷入了泥塘。路大队侦知后,派了一个射击小组去,从东面射击。那时正当过阴历年,我回到本村,从本村带了一个班在西边埋伏,发现敌人就射击。这些游击队员都是在农村防备土匪和打猎的射手,射击技术是挺好的。当时敌人受到了杀伤。敌汽车冲出泥塘后,急忙南驰。天晚以后,敌人包围了道口村,路大队没有撤出。入夜,敌人用重机枪和小炮攻击村围子墙。游击队在围墙上坚守,上来的鬼子被手榴弹和步枪击退。赵明宇和与他同来的青年队员在围子墙上和敌人对抗,这是他第一次过战斗生活,从前他连枪也没有拿过。战斗到下半夜,围子墙没有被攻破,杀伤了相当数量的敌人。敌军停止攻击以后,赵明宇带领游击队从东门撤走,战斗中牺牲了六位战士。
文章中提到的赵明宇是一位回乡抗战的诸城优秀青年,又叫赵震寰,是相州镇人,生于l903年,后来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与邓恩铭同班同学。邓恩铭与王尽美相识,就是由他介绍的。他在王尽美、王翔千、邓恩铭影响下,从事进步革命活动,先后参加了“励新学会”“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进步组织。后来,他参与了李大钊、丁惟汾、路友于主持的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的活动,与路友于交往密切。1927年,李大钊和路友于等一批革命人士在东交民巷使馆区被捕,惨案发生前多方面的营救和事发后烈士遗体的收殓等工作,都是由赵明宇联系办理的。七七事变发生后,在青岛铁路小学任校长的他,放弃安逸的教学生活,回到家乡进行抗日。
路家道口伏击战打响了诸城抗日第一枪,唤醒了更多诸城儿女的爱国热情,他们众志成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的道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新的长城。
军民做好战斗准备 马耳山反扫荡胜利
在皇华镇桥上村村前路东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有“马耳山抗日遗址”几个醒目的大字,落款是“中共诸城市委 诸城市人民政府”,日期是2020年9月。
1945年5月下旬,日军纠集诸城、莒县、日照、泊里等地日、伪军5000余人,分四路向滨北诸、莒、日、胶根据地实行迂回大“扫荡”,妄图“围剿”滨北军分区和各县地方武装以及诸城、日北等县党政机关,摧毁五莲山区抗日根据地。
5月22日,四路日、伪军在马耳山周围集结,实行“铁壁合围”,野蛮地烧杀抢掠。23日,日军将我滨北地委、专署,诸城县委、县政府,日北县委、县政府等机关和千余名群众包围在马耳山上。将长城岭村160户群众的粮食、衣物和82头牲畜全部抢劫一空。24日,日、伪军一部在松柏林村抢劫以后,纵火烧毁房屋500多间。25日,一股日、伪军劫掠朱家老庄,在山沟中包围了部分避难群众,有18人被刺刀刺死。
在日、伪军“扫荡”之前,马耳山一带各级党组织就向根据地群众作了思想动员,并且做好了战斗准备,坚壁清野,疏散老弱病残。有的村挖了地洞,有的村里村外垒石伪装成假人岗哨迷惑敌人等。来犯的敌人一进根据地,就踏响了地雷,被炸得人仰马翻。当地民兵奋起阻击,民兵队长王义龙身受重伤,仍然坚持战斗,最后壮烈牺牲。马耳山西麓,民兵们奋勇抵抗,弹药打尽后,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形,用滚石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我方的顽强阻击让敌人惊魂丧胆,不敢走正路。24日,日、伪军搜索于家沟村时,一名日本兵抢掠了群众财物后正想离开,遇上本村农民于方俊、于方清等五兄弟,他们先是设法稳住这个日本兵,然后乘机一齐动手,将其扼死。经过军民的英勇奋战,我党在根据地内兴办的军用、民用工厂均被完好地保护下来,其中就有桥上村的一处兵工厂。马耳山反“扫荡”取得了胜利。
党组织和政府在粉碎了敌人“扫荡”过后,立即派出干部,调拨物资款项,救济受害村庄群众,帮助受害群众修盖房屋,重建家园。
郝戈庄西南山坡埋忠骨 捐资建抗日英雄纪念碑
郝戈庄抗日英雄纪念碑位于诸城市皇华镇前郝戈庄村西南山坡上,由于这座山叫“江山”,纪念碑又叫“江山抗日英雄纪念碑”。这是郝戈庄镇干部群众于1991年清明节捐资修建的,纪念碑自建成以来就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地点。
当年,郝戈庄年近九旬的王福莲老人接受采访时,含着热泪讲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1945年2月4日深夜,当地群众正在过农历“小年”时,日寇开始悄悄包围郝戈庄一带村庄,企图烧杀抢掠。驻扎在这里的滨海军区十三团二营得到情报后,马上帮助村民转移。次日凌晨,日军从我军后方发动袭击。二营一连指战员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在淇河西岸依靠有利地形和敌人周旋,顽强阻击敌人。日寇久攻不下,不断增兵,将一连官兵围困在淇河西岸。战斗持续4个小时,四面受敌的一连指战员寡不敌众,除一人生还外,其余47人壮烈牺牲。烈士们身上布满了弹孔和刺刀痕迹,有的手里还紧紧握着枪支。当地群众悲痛地将这些牺牲的战士就地掩埋。
关于这次战斗的一些细节,史料记载得并不多。
带领郝戈庄村民转移 受夹击几乎全部战死
1932年出生的下茁山村民王增奎对那段往事仍记忆犹新:
1945年2月初,八路军一个连(滨海军区十三团二营一连)从山南到了下茁山村,部队当晚就驻扎在下茁山村里。这支部队连部就住在他家里,有连长和他的警卫员,还有连队的卫生员、通讯兵等,一共七人。连长名叫丁秀卿,白生生的,一副文弱秀才的模样。虽然已经开春,但天气还很冷,尤其是在晚上。王增奎就从院子里抱来柴火把东屋和西屋的炕都烧热了。
他见丁秀卿身上斜背的匣子枪,就好奇地暗暗用指尖触着枪套,丁秀卿发现了,就笑着问王增奎:“小朋友,你喜欢枪?”王增奎点点头。丁秀卿问他为什么喜欢枪,他说有枪就可以用来打鬼子。
通过交谈,他才知道这个丁连长是上过学的人,出身地主家庭,为抗日弃学参加了八路军。
丁秀卿开始手把手地教王增奎如何使用匣子枪,很快王增奎就学会了上子弹、勾扳机、瞄准。丁秀卿对旁边的下茁山村长王进来说,这孩子是一棵当兵的好苗子,要不是他年龄还小,真想把他收到部队。
王增奎听了,马上就嚷嚷着,让丁秀卿带他去当兵。丁秀卿说,等他长大了,一定让他去当兵。他见王增奎不相信,就让警卫员拿来一个军用包,从里面摸出十几个子弹壳,把其中一个拿给王增奎说:“咱们以此为证,到时候只要你拿出这个子弹壳,说是某年某月丁连长给你的,部队就会收你当兵。这也算是我赠给你的一个纪念品吧。”
警卫员小岳对王增奎说:“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弹壳,这可记录着我们连长杀鬼子的数目。丁连长每杀死一个鬼子,就收藏一个弹壳。这可是我们连长的战功簿啊!”
第二天,吃了中午饭,部队要向郝戈庄村开拔。临走时,丁秀卿把军帽摘下来,往王增奎头上一扣说:“来,让我瞧瞧你戴上军帽像不像一个八路军战士。”
丁秀卿又说:“这顶帽子就留给你做纪念了!希望你快点长大,早日参军打鬼子。”
丁秀卿说完后,拍拍他的肩膀,就跑在部队前头去了。队伍随即疾速地朝北岭奔去,他们卷起的尘土四处飞扬。
当天深夜,忽然从郝戈庄村方向传来阵阵枪声。第二天一早,王进来忙派下茁山村民兵连长苏来喜去打探消息。苏来喜很快回来哭喊道:“全完了!”
原来,昨天深夜,从泊里方向来的日寇悄悄包围郝戈庄这一带的村庄,企图烧杀抢掠。驻扎在这里的丁秀卿马上帮助村民转移。为了掩护群众转移,丁秀卿他们边打边往西南方向撤退,后来被敌人从东西两面包抄,最后他们弹尽粮绝,就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几乎全部战死。
当天,常山区委召集各村凑齐了几十口棺材,把这些年轻的烈士埋葬在了郝戈庄南面的山坡上。
王增奎说:“太惨了!他们都还那么年轻,眼瞧着就迎来抗战胜利了,却没等到这一天。”
王增奎那天跑去了战场,在尸体堆里寻找着丁秀卿。许多尸体几乎面目全非了,他最终也没有找到。丁秀卿留给他的那个子弹壳、戴在他头顶上的那顶八路军帽,就成了留给他最后的纪念了。
新中国成立后,埋葬在南岭上的许多遗骸相继被烈士家属迁走,现在那里已基本没有多少烈士墓了,但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铸就的革命丰碑永远屹立在郝戈庄村的土地上,屹立在后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