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烈士安葬家乡

潍坊晚报 2024-04-16 15:04:32

  

  孙仲衢

  刘明三(画像)

  孙仲衢烈士陵园。

  虽然诸城有王尽美、王翔千、王辩这些山东早期的共产党员,并由他们缔造了山东党组织,但是诸城的党组织却姗姗来迟,直到1927年,一个叫孙仲衢的青年回到家乡,才建立了中共楼子支部。孙仲衢和刘明三在当地开展革命活动,先后牺牲。当地政府后来为两名烈士建起墓碑,以慰英灵。

  趁葬礼深入交谈

  发展刘明三入党

  1927年8月4日,诸城西楼子村正举办一场葬礼,村东南角一户姓刘的人家里跪满了守灵人。人群中有一位清瘦文雅的青年,二十七八岁的样子,他就是刚从北京回乡不久的孙仲衢。

  孙仲衢,又名孙鹤田,1900年出生于孙家楼子村,1917年考入青州省立第十中学,1921年去济南读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6月,他遵照中央组织部的统一安排,由湖北武汉辗转回到诸城进行革命活动。

  他回到孙家楼子村后,先在村里住了一个多月,观察、了解一下当地的革命情形,然后去了相州街,与王翔千取得了联系。

  王翔千曾是山东党组织创始人之一,1925年下半年,他因为受到反动当局的通缉,被迫回到老家相州避难。他虽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仍然坚持革命活动。

  在王翔千的帮助下,孙仲衢担任了相州国立小学的教员,开始以教书为掩护开展秘密革命活动。

  孙仲衢这次来西楼子村是参加其叔丈的葬礼的。正是由于他的到来,才使得这场平常的葬礼显得不同寻常起来。

  守灵人群中还有一名20岁出头的青年,是孙仲衢妻子的堂弟刘明三。刘明三,1906年出生于西楼子村,他虽然在乡下务农,但少时上过私塾,不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思想还要求进步。他很羡慕并崇拜在大城市上大学的姐夫,每当孙仲衢到西楼子村走丈人家,刘明三都要找他攀谈,听他讲外面的一些新鲜事以及对时局的看法。孙仲衢也很喜欢这个小舅子,觉得他是一个有想法有追求的进步青年。两个年龄相差6岁的年轻人说话很投机,孙仲衢除了向他讲新思潮、新形势,还带给他《俄国革命史》《每周评论》之类的进步书籍和报刊。

  这次守灵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交谈机会。在近半个月的“二七”停灵期,他们经常在一起谈心,谈各自的政治观点,从当前时局谈到十月革命,从马克思主义谈到中国共产党。当刘明三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穷人的党,是帮着穷人翻身当家作主人时,就对共产党产生了好感,迫切要求加入。

  葬礼刚过,孙仲衢带着刘明三去济南,除了向党组织汇报工作,还为刘明三办理了入党手续。

  建中共楼子支部 多个村庄发展党员

  孙仲衢与刘明三从济南回到西楼子村,就立马去东楼子村找到了孙仲衢的表哥臧仰之。臧仰之是东楼子村的小学教员,思想进步,嫉恶如仇,对于国民党背信弃义、屠杀共产党的反动行径十分痛恶。孙仲衢与刘明三在临去济南之前,就已经做通了臧仰之的思想工作,他同意参加革命活动。

  当晚,臧仰之在孙仲衢与刘明三两人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9月的一个夜晚,他们三人来到刘明三家草园里的小炮楼上,秘密成立了诸城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楼子支部,孙仲衢任支部书记,刘明三任支部成员,从此,诸城这片沃土上有了党的组织,揭开了诸城党史的新篇章。

  中共楼子支部直属山东省委领导,主要任务是发展党组织,建立贫民会,领导农民开展斗争。在支部建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孙仲衢等人先后在西楼子村、东楼子村、张家庄子、小岳戈庄、后疃村、范家岭村、魏家庄子、小郭家庄、冯家庄等村发展党员20多名,诸城西北一带的革命形势如星星之火。

  发动群众建立贫民会

  成立特支策划潍河暴动

  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湖北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重要的任务,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秋收起义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展开。

  孙仲衢领导的中共楼子支部遵照“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指示,着手发动群众,建立贫民会。他们把东楼子村后的臧家三间大祠堂作为贫民会总部,在院子里的一棵大松树上挂上一面写有“山东省第四贫民会”的大红旗。贫民会很快发展到200多人,想靠近贫民会的人数也达到600人,革命形势一派大好。

  1928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刘俊才作为省委巡视员,到诸城、安丘、高密一带指导开展农民运动,并在西楼子村指导成立了党的统一领导机关——中共诸城特支,加强对贫民会的领导,在9月以贫民会为骨干发动领导了诸(城)高(密)边地区的农民秋收暴动,又称潍河暴动。

  秋收暴动让当地地主恶霸、土豪劣绅胆战心惊,他们纷纷要求国民党县政府和反动军阀出兵镇压。国民党县党部和反动县政府串通,包围了东楼子村、西楼子村,进行残酷镇压。随着形势的不断恶化,孙仲衢、刘明三等中共诸城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省委巡视员刘俊才在群众掩护下安全转移。在突围时,孙仲衢不幸跌伤致残,他离开诸城后,又带病去潍县、青州、招远等地进行革命活动,1930年因病去世。

  刘明三离开诸城后,辗转到了大连,设法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参与开展了一些地下活动。1938年底,他参加刘涌领导的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1939年,回到家乡的乡村公所谋事,先后任副乡长、乡长。1943年,被安排到八路军滨海区敌工部工作。1945年春,因策反汉奸公冶印臣被捕。尽管敌人对他用尽了种种酷刑,但他坚贞不屈,丝毫没有泄露党的机密,最后敌人把他活埋,他牺牲时年仅39岁。

  孙仲衢、刘明三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留在这片土地上的革命火种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他们的墓地也成为宝贵的红色资源,彪炳史册。

  孙仲衢烈士陵园位于诸城市石桥子镇孙家楼子村西北,渠河以南,原为普通墓葬,1991年,诸城市委和石桥子镇党委拨款建设陵园。

  刘明三烈士墓位于诸城市石桥子镇西楼子村,保护较好,现已成为当地进行革命教育的场所。

  本期图片由李晓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资料来源:《茁山春秋》及潍坊市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