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藻:为官清廉,为人坦荡
潍坊新闻网 2024-04-19 10:18:52
李文藻:为官清廉,为人坦荡
◎王岩
李文藻(1730年-1778年),字素伯,一字茝畹,晚年又号南涧。世居青州南阳城。清乾隆年间藏书家、目录学家、金石学家。早年在青州松林书院读书,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第二名中举,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选任恩平(今广东恩平)知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任广东乡试副考官。此后又任职新安县、潮阳县,擢升桂林府(今广西桂林)同知。因长期任职岭南,长年累月奔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染上瘴气,不幸去世,年仅48岁。
精明强干,体恤民情
李文藻居官以精明强干、体恤民情著称,事必躬亲,政绩突出。在任期间,他走村串户,调查民情,处理政务。为疏通楚南粮道,曾三次徒步考察古灵渠,亲自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促膝交谈。他断案“打衙受讼牒,一日百余纸”,曾“下乡检尸骨,数入鲍鱼肆。鞫狱深夜分,废餐且罢睡”,“心血耗恐涸,颔底增雪刺”,心血耗尽,须发变白。这就是李文藻为官的真实写照。
当时岭南盗牛事件屡屡发生。由于牛的毛色相似,虽多次抓获盗牛者,但大多狡猾抵赖不承认,致使官府无可奈何。李文藻刚到恩平任职,即下令让养牛者在自己的牛角上烙印,留下印记。凡到市场卖牛的,经纪人先把烙印登记在簿,并将印记交付买主。如果有丢失牛的,先以印记呈官,官遣衙役持印记查验市场记录,不得隐瞒。如此,盗牛者再也无法耍赖,使盗牛事件速减。其上级肇庆府知府认为李文藻此法甚好,下令在各县推广。
同属肇庆府的阳江县的知县因事被弹劾,由于他之前与李文藻不和,便认为是李文藻作梗,派亲信到恩平县,暗中调查两个月,图谋报复李文藻,结果一无所获。
后来,李文藻任职潮阳。潮阳民风强悍,百姓械斗不止,伤亡事件经常发生,社会治安混乱。李文藻到任后,先从治理械斗着手,大力整治社会秩序。他命人在县衙大堂上悬挂一个钲。“钲”是一种铜做的军用打击乐器,能发出洪亮声音。他下令乡约、地保只要发现哪个村有械斗征兆,立即入城击打铜钲。县府衙役听到钲响,迅速前去拘治械斗者,很快械斗恶习被止住。
居官清贫,著述颇丰
李文藻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入仕途就向自己的恩师钱大昕保证:“宁人讥政拙,未感负初心。”广东的潮阳、海阳、揭阳俗称“三阳”,其地物产丰富,在此为官者大多致富。但李文藻“去官之日,囊橐肃然”。他还自嘲说:“官居之贫,山水之奇,金石文字之富,未之有也。”
李文藻博览古今,购书不惜重金,藏书充栋盈车,还酷爱金石研究,成为乾嘉汉学的代表人物。著有《泰山金石考》12卷、《益都金石考》4卷、《金石书录》4卷、《山东元碑录》1册、《云门碑目》1册、《尧陵考》4卷等大量金石学著作,还写有《岭南诗集》,以及《南涧文集》《毛诗本义》《南北史考略》《濮雅》《青社拾闻》《饾饤录》《隶补》《国朝献征录》《齐谚》《粤谚》《师友记》等。此外,他还主持或参与编纂了大量地方志,其中《历城县志》和《诸城县志》被列为全国名志。
为人坦荡,一片赤诚
李文藻为人坦荡磊落,与人交往一片赤诚,重情重义,其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人们,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李文藻交游广泛,所至必结交贤豪长者。钱大昕赞其“居家之孝友,当官之廉干,与友之诚信”。除钱大昕外,他与纪晓岚、翁方纲、戴震、王昶等硕师大儒交往甚密,亦师亦友,多书信往来。纪晓岚为李文藻的房师,称文藻“学有根柢而行笃实”,文藻有诗道“不奉巾綦十余载,知音未报鬓毛疏”,视纪晓岚为知音。文藻之父李远去世后,极少为人作志的大学士纪晓岚破例为其父作墓志铭。
而李文藻与钱大昕的交往更传为美谈。钱大昕是清代史学家、汉学家,18世纪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之一,被王昶、段玉裁、王引之、阮元等著名学者公推为“一代儒宗”。钱大昕在《南涧诗集序》中说,自己天性不喜作诗,尤其不喜给他人的诗作序,而南涧是个例外,因其诗“不徇乎流俗之嗜好”,是“真合乎古诗人之性情而必传之诗也”。钱大昕一直视李文藻为同气相求者,称二人“臭味相投”,“方其在京华,每一日不相见,辄恤然若失”,“其归里也,每越月逾时,手书必至,得古书碑刻或访奇士,必以告”。后来文藻在岭南“瘴疠之区”为官,钱大昕内心总是惴惴。李文藻英年而殁,钱大昕饱含悲痛为其写下墓志铭,其中论述南涧人生之错位:“南涧有三反:长身多髯,赳赳如千夫长,而胸有万卷书,一也;生长于北海,官于南海,二也;湛思著书,欲以文学显,而世称其政事,三也。”概括得十分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