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伯夷颂》
潍坊新闻网 2024-04-19 10:20:31
范仲淹与《伯夷颂》
◎王华庆
农历的十一月,在青州应该是最为寒冷的时节。经常是北风呼号,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到处都能感受到寒气凛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九百多年前,在青州的署衙内,一位疾病缠身、眼力昏花的老人在伏案认真地书写。他就是已经63岁、时任青州知州的范仲淹,正在书写《伯夷颂》。
青州范文正公祠内的范仲淹坐像 迟玉红 摄
《伯夷颂》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言散文,其内容是说商末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在父亲死后不愿意继位而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灭商,他又耻食周粟,匿迹于首阳山,死于病饿。
范公书《伯夷颂》原文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而不惑者,则千五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皇祐三年十一月戊申高平范仲淹书
<范仲淹书《伯夷颂》复制件局部 (资料图片)
范公书后小款
示谕写黄素为《乾卦》字多,眼力不逮,且写伯夷颂上呈。此中寒甚,前面笔冻,欲重写,又恐因偱。书札亦要切瑳,未是处,无惜见教。
范仲淹书写《伯夷颂》,缘起于同僚好友、时任京西转运使的苏舜元。苏舜元深知范公不仅是国家栋梁之材,是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尤其是他的楷书备受世人称道,便慕名向范公索字,请范公给他书写《易经·乾卦》,以欣赏收藏。范公欣然答应,但解释说《乾卦》字数太多,又“此中寒甚,前面笔冻”,且“眼力不逮”,难以完成,便于宋皇祐三年(1051年)十一月,在青州官署手书了这幅《伯夷颂》,并附书后小款。
范公为政清廉,署衙环境冷到竟然能使书写中的毛笔尖结冰。我们可以想象,在严冬之时,一位疾病缠身的老人,不顾寒冷,不停地朝着笔端呵气化冰,在案几上认真地书写,一笔不苟,笔意精严,章法合度,循规循矩,绢面整洁如新,完成了这绝美的书法艺术力作。
此时的范公,仕途上几经辗转贬谪,颠沛流离,身体状况已是很差(半年之后,也就是第二年的五月,他就在赴任颍州知州的路上病逝在徐州)。但范公犹一老骥,仍在砥砺前行。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到一个资深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所特有的深邃睿智、刚毅坚韧;看到他立志为国,刻苦读书,终于金榜题名,走向仕途;看到他虽屡遭贬谪,但所任其职,精谋其政,惠政于民;看到他在朝堂上锐意改革,积极推动庆历新政;看到他威震西疆,御强敌于国门之外,让“西贼闻之惊破胆”,“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收笔之后,范公疲惫的身躯靠在座椅上,布满沧桑的脸上露出了些许欣然的微笑。
范公为什么不写《乾卦》而书写《伯夷颂》?按说既然苏舜元索字的内容是《乾卦》,一般情况下范公应该满足其要求。但《乾卦》篇幅很长,此时的范公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又是如此恶劣的环境,确实难以完成。那么再选写什么呢,这就要看范公所思了。范公当然要选自己推崇、字数又不是很长的文章。纵观范公一生所经所历、儒学修养、政治主张、为官之道,韩愈的《伯夷颂》就成了范公的最佳选择。
首先,范仲淹一直推崇伯夷,把伯夷当成特立独行、抱节守志的典范。抱节守志是中国历代学者良才的修身信条,范公自己就把名节看得特别重要,遵循这个信念,而终其一生。范公的许多文章诗词都体现了这个信念。范仲淹去世后,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说:“由初迄终,名节无疵。”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至范文正时,便大厉名节,振作士气,故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又说:“宋朝忠义之风却是自范文正公作成起来。”《宋史·范仲淹传》写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其次,范公一直推崇韩愈。韩愈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被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念,被后人推崇为写作散文的信条,范公更是悦其文笔,赏其文章,当作典范反复诵读,自己许多文章都有韩愈之风。范公也很敬佩韩愈为国为民,虽屡遭贬谪,仕途跌宕,但仍刚正不阿的为官之道。纵观范公的一生,他也是践行了这条为官之道。
再次是表明态度。范仲淹借书写《伯夷颂》,与同仁、同道共勉:为人、为官要始终怀着赤诚初心,矢志不渝,即使艰难困苦,也要砥砺奋进。这样的宣示,无疑会让看到这篇书法的人感受到鞭策、提醒、希冀、教育和勉励。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苏舜元收到此佳作之后,视为至宝珍藏。他将这件书法精品寄给文彦博、晏殊、杜衍等,请他们题跋。近千年来,范仲淹此书法真迹,辗转于皇家、官宦、名家之手,被世人推为至宝,成为珍贵史料和千古佳话。其间曾碑刻于石,波折跌宕,留存至今,实为奇罕之事,以致题跋者不胜感叹:“屡失屡得,信有神物呵护。”在其辗转过程中,每过一家之手,便留下了他们的题字或印章。九百多年间,题跋者竟有112人,题跋99篇,令人惊叹不已!题跋者中有文彦博、富弼等忠勇之臣,有秦桧、贾似道等无良奸佞,有宋代书法家蔡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甚至还有乾隆皇帝的亲笔手书,可谓丰富多彩,世之罕有。